浅谈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全党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也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当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对马克思理论兴趣不高的现象,实效性的提高是任重道远的。针对这些问题从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自身、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法,要把主义信仰的教育变为一种有效教信仰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对的三观。
一、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
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理论的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例如馬克思主义的辩论赛,作文赛等等,这些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高校进行马克思信仰教育的“主战场”依然是课堂。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存了许多的问题,要提高实效性必然要改变这些问题,把“两课”中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变成大众化、生动化、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师是这个转化的主要实施者,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时政、身边的例子融入课堂,深入浅出地解读“两课”,教师用真情投入,用心的备课,大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去学习和理解课堂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应该在备课的同时通过交流懂得学生的关注点,紧跟时代的步伐,用简单的语言解读马克思理论中的复杂问题;只有这样,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可信度、说服力,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的爱上马克思理论,并能以此为方向终生受益。
其次,在网络化环境中,建设合理的网络教育系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针对于人展开,对人的需求理解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支撑点。法国启蒙家爱尔维修认为,为了对人进行教育和改造,使他们具有更好的思想品质,就必须改变他的生活条件,改变他的环境。所以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要使主流意识地位不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来讲是个挑战。
现在大学生更多的使用电脑、手机来获取时政等各种信息,教育实效性提高中加强从网络上宣传马克思理论,抢占网络媒体阵地,并加强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可以发挥网络教育系统的引领作用,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教育系统的管理让网络服务于教育,教育跟随与网络平台。大环境的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的需要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的共同完成,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统。为大学生的信仰建立建造好的大环境,使教育更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
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评价机制
马克思信仰实效性的提高要建立多样的教学评价机制。把重单一的试卷考试成绩向重素养、重能力转化,把社会时代要求融入到评价机制中。培养具有良好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实质是真正的被大学生所内化。马克思信仰教育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要建立长效综合评价机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用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般性的知识,我们要充分的掌握。要运用知识的前提是懂的知识,马克思理论是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政治经济学、马哲、科社三个主要的部分,但其中又包含了许多深奥的点,我们要掌握并运用必须要熟练的掌握。现在最常用的是终结性考核评价,一张试卷来评定对知识的掌握内化的程度,要提高马克思信仰的实效性显然是需要改变这一传统模式的。高校应当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基础上,用多种方式综合评定,例如课堂的随机提问,辩论会等等。
其次,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理论学习是基础,学会运用是关键,如果只重视书面的考察,则是徒劳无功的。如果大学生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从容冷静的分析,思考并有效的解决了问题,那么考试的分数考低点也是没关系的,我们提高教育实效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建立正确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就是把理论内化为思想,最后转化为行动,这个过程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品德等方面会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高校可以采用多种标准进行评价,学习的进步、实践活动能力、态度的变化等都是可行的。也可以使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方式。
最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多方面进行评定。我们应当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日常生活学习与考试结果相结合,这样的评定会更加的科学有效。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中的作用,在教学中真正的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起科学的理论教育评价机制,让学习者更加乐于接受马克思信仰教育,更加积极的学习马克思理论,更加活跃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凌恺.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39-40.
[2]庄璟,刘彬.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政治信仰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9(10):82-87.
[3]杨卫华.马克思主义的泛化与返本——基于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109-110+117.
[4]逯亚萍.民族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教育路径探析——以青海省为例[J].法制博览,2019(14):293.
[5]初晓琳,刘畅,王宝东,敖祖辉.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119-120.
[6]刘晓梅.《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新时代信仰教育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9(08):143+142.
[7]乐林会.云南地方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调查研究[J].戏剧之家,2019(15):137-138.
[8]黄亚丽,王伟.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实施新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8):61-62.
[9]黄丽萍.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4):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