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给我生命转机
我今年74岁了。回想我走过的路,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我年过半百那一年,《湖南教育》给了我生命转机,带来晚运。
中学时代,受语文老师怂恿,我就喜欢舞文弄墨。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涟源一中教书,课余时间,仍“陋习”不改。
1986年春,《湖南教育》杂志发起教育调查报告征文活动。经领导再三鼓励,我决心应征。我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教育改革问题。大批回乡农村高中毕业生现状如何?出路何在?他们该怎样为振兴农村经济出力?这和教育改革有什么密切关系?为求得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答案,我利用暑假,冒着酷热走访了三个区的10多个村,对100多位高中毕业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白天,我奔走在田间地头,晚上摇着蒲扇在月光下和学生、家长们谈心。这样,我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情感上激起了波澜。针对当时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我从教育理论高度人手,几易其稿,写成《农村高中毕业生跟踪调查》。经层层评选,该文在省里获二等奖。1987年3月26日,我出席了省教委在枫林宾馆召开的授奖会,并代表获奖作者发言。《调查报告》发表于《湖南教育》1987年第四期,《人民教育》同年第五期转载。当时的省教委副主任冯象钦在《教育调查报告征文选》一书的序言中,称该文“剖析了农村高中毕业生的现状,提出了怎样发挥他们在振兴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的意见,并且,从中可以追溯到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上存在的不少问题,特别发人深思”。通过参与这次征文活动,我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动力。在我年过半百时翻了个身,生命史上来了个大转折。之后,我充当湖南师大郑和钧教授的“小帮手”,以饱满的热情在涟源农村从事他所倡导的小学协同教学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果。55岁那一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年后被推选为湖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退休前获特级教师称号。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和80多岁的于漪老师相比,还不算太老,受她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所鼓舞,我萌生出一个新的念头:我想在新课改背景下编写一批小学课本剧,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最近,我向单位申请做一名义务教研员,以附近的涟源二小为实验点,不计任何报酬,与师生共同探索,同演同乐。但愿我能在有生之年做好这件事,也算是我对《湖南教育》、对社会做出的一点报答。
(作者单位:涟源市教研师资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