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兴趣;文化自信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鄉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几点发酵,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共资源,应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有机渗透乡土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夯实基础,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如何让乡土文化在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导入新课运用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充分整合陕西长武乡土资源,特别是长武县丰富的文化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例如《文化万花筒》这一目时将长武县举行的广场舞大赛照片、长武县中学的校园艺术节作为导课素材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总结文化万花筒的表现,使学生增强了自豪感和认同感;如在讲述汉字的起源时,先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陕西白水县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和见闻以及仓颉的故事,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不仅讲述了关于仓颉造字的离奇故事,更有一些同学还对今天仓颉庙的修建与保护进行了分析并展示了照片等。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乡土材料导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乡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转移,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如果能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则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因此,在重点、难点处适当插入乡土资源,既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述在讲《传统文化的继承》时,让学生讲述了长武的传统小吃“血条汤”历史渊源,介绍长武特色传统建筑门楣斗格,学生参与热情高涨,陶醉于乡土文化的魅力;再如讲文化遗产这时引导学生查找《长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此书,课前阅读后课内学生谈体会,对长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更深刻,这一节课让学生领略长武文化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小结设置打造乡土特色文化品牌,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教学结束时结尾设置情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如在讲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目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长武有哪些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学生纷纷说出长武特色的文化资源。“”长武道场”、“柳毅传书”、“花馍”、“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楣斗格”牌匾楹联、长武“板板糖”等乡土文化资源是我们长武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长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进行乡土文化教学积淀了丰富的资源。几千年来,长武人民在道德规范及社会风俗上一直传承着先周文化,乡民以和为贵、以平为福,立身处世,安分守法,热情好客,讲求礼仪,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长武精神。这种精神为长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为讲授中华民族精神奠定了乡土文化的基础。学生在交流中感悟长武文化,这样的结尾不仅给学生以振奋,更能让学生在热爱自己家乡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的语言开始的。”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乡土资源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学生在最为熟悉的乡土历史人文的熏陶下,容易产生“历史情结”激发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因而陕西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开展《文化生活》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开发乡土资源并运用教学活动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文献参考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ISSN 1002-2147 2018.9 刘志洋 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