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检讨书 > 内容

基础教育应“以人为本”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3:19     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深入贯彻新课标思想,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完善评价制度,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基础教育;以人为本;成功体验;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5-0014-04
  
  教育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尊重人、尊重学生,维护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切实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成长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贯彻新课程思想,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课改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树立人本思想,始终体现育人性。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第一,精选学习内容,留给学生发展空间。教师要结合课改实践,把握时代脉搏,精选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乐于探究,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彼此尊重。学生犯了错误,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讲明道理的同时,讲明老师对他寄予的希望,使学生感到批评后面的善意和友情。
  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选择最佳方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用融合交互的教学方式去完成教学任务、课改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第三,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教师不要将眼光只放在有优势、有特长的学生身上,对“成才”要有新的认识,要树立让学生“人人都成才”的观念。
  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思维、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正确对待,诚实尊重这些差异。
  成长中的每一位学生需要失败的考验,更需要成功的鼓励。教师对于差生,困难的不是找缺点,而是发现优点。面对一个学生,你是戴着显微镜去找缺点,还是戴着放大镜去发现优点?教师思维方式不同,学生命运迥异。
  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要注重鼓励和转化,多给机会,尽量使其扬长避短,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发展的途径,让学生在充满自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进步、发展,助学生成人、成才。
  第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第五,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想迎接挑战,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走下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倡导者、促进者。要积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合作交流、优势互补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人格,完善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第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应首先明确教育的目的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最终以个体的全面发展去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次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主动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提出学习问题,寻找学习答案,评价学习效果。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可笑的,作出的评价是不切实际的,也能证明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刻苦钻研的状态,发挥了主体性。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差异。首先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应该也不追求平均发展,不搞“填平补齐”,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现有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其次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倾向性,要尽可能地发现、激发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鼓励他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鲜明个性和发展意向。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性与灵活性、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因人因时而异,区别指导、分层培养,而不是按一个模式去“加工”、“铸造”学生。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自我表演的“舞台”、创造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整体把握,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至关重要。
  
  二、体验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有“我能行”的感受和自信
  
  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来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重视对学生成功愿望的激发引导,特别要重视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第二,帮助引导学生减轻焦虑情绪,克服自卑心态,使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第三,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尤其是对那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体验的机会和条件,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相信自己“能行”。第四,培养并增强学生质疑意识,要善于把学生提出的一般性问题引导为深疑、广疑,促进学生思维进步、发展。第五,评价学生既要“好中寻优”鼓励冒尖,又要“错中找对”激励全体,应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第六,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耐挫折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只要教师与学生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完全可以而且能够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其乐无穷。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里所说的个性侧重于强调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它是指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有发展的共同性,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在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承认差异就是要求教师应客观地认识到,由于遗传素质、非智力因素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的不同,在学生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在任何人群中都有好中差之分,在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有差异是正常的,无差异才是不正常的,正因为人与人有差异,人类精神面貌才显得多姿多彩。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这一点至关生要,它影响着教师对待差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尊重差异要求教师应以宽容的、民主的、平等的态度看待差异,而不能敌视它、鄙视它、歧视它、抱怨它。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它。并且应懂得,差异是具有两面性的,在这一面是差异,在另一面可能就是特长。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复杂的,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复杂的,学生的进步、发展、成才是复杂的,没有哪一种差异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也没有哪一种差异是静止的,永远不变的,就看怎么用及用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基础教育应“以人为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础教育应“以人为本”.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