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委托书 > 内容

艺术提问:课堂效率的生命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3 06:13:37     阅读: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说明了课堂提问的几个要点:善于提探究性问题,等待学生思考和质疑,积极强化学生的回答。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提问 课堂效率 课堂气氛
  
  高中数学新教材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
  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艺术处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案例1】
  师:……你见过生活中的椭圆有哪些?
  生(C层):油罐车截面、钟面……
  师:如果你去开发这些产品,怎么生产出椭圆形状的物体?
  生(B层):用模具。
  师:模具怎么来?
  生(B层):我能大概做出来……
  师:还有一些地方需要高要求的椭圆,譬如:电影放映机上的聚光灯泡的反射镜、运用高能冲击波击碎肾结石的碎石机等仪器设备,它们都是运用椭圆的性质制造的。怎样设计才能精确地制造它们?
  (学生的情绪高涨。)
  生(A层):我们要了解椭圆的确切形状,可能需要研究它的性质。
  师:你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
  生(A层):定义、方程等。
  师:很好,我们需要定义和方程,后者还没有,如何建立?
  ……
  数学课堂上使用问题的目的包括以下多个方面:(1)为了激发学生讨论新的课题;(2)为了质疑,即要求解释或证明你的说法和行为正确;(3)为了促使学生互动;(4)为了让学生进行评价;(5)为了关注某个过程;(6)为了指导或引导;(7)为了诊断;(8)为了复习;(9)为了鼓励探索或探究;(10)为了征求学生中的问题;(11)为了提高迁移。
  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其实华而不实。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泛泛而问。由于问题的结果已经很明确,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教师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一、善于提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在教师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作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作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作高水平的思维。由此可见,在课堂提问中,部分教师提问虽多,但却很少是探究性的。
  【案例2】椭圆的第一定义
  [引入]:教师如同魔术师般拿出一条绳子、面对着学生对折,然后在黑板上一端固定,一端运动画出一个圆。
  [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画的时候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圆,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为定值。
  [问题2]:猜想:若一个定点变为2个定点,当满足特别条件时能不能出现一些特殊的图形。
  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线段,以四个为一组进行讨论、试验(教师个别提示、指导)。
  [展示猜想试验结果]: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指出动点所满足的条件。
  (1)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直线。
  (2)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3)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检验]:
  (1)初中已学过没有疑问。
  (2)教师课件展示已画好的椭圆,然后在椭圆上任取点,计算|PF|+|PF|的值发现的确是定值。
  (3)请学生以画出图形的顶点为原点,对称轴为y轴建系,任取一个点量出坐标,求出抛物线方程,再在坐标系中画出所求方程的图像。发现两个图像不重合。
  [达到共识]:(1)(2)两条结论正确,(3)应该不是抛物线(教师指出这是双曲线的一支,在以后的课堂中学习)。
  [再次实践]:请学生再画一下第二条结论:思考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椭圆吗?
  [修正结论]: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课堂提问要注重质,面向多数,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面向尖子。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我们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学会提探究性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注意:(1)所提问题要有鼓励性,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这里所说的积极参与不是指根据教师的讲述或课本,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机械回忆来回答,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动脑思考再做回答。(2)所提问题要有开放性,即要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如“你认为紧接着会发生什么呢?”“另一方面又怎样呢?”“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其他人会怎样看待呢?”等等。这些问题远比那些只须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更能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3)所提问题要有序列性,即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的。(4)所提问题要有提示性,即对学生答问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回答的方向或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案例3】
  例如:江苏省2006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的新授课《函数单调性》中有一位老师对本课的引入是这样设计的:
  如图为宿迁市2006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问题1:怎样描述气温随时间增大的变化情况?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上述时段内“随着时间的增大气温逐渐升高”这一特征?
  问题3:在区间[4,16]上,气温是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
  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二、等待学生思考和质疑
  问题不要太多,能引发学生思考就行;点拨不要太多,能激发学生质疑就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艺术提问:课堂效率的生命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艺术提问:课堂效率的生命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