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摘要】“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不少学者对学堂乐歌、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做出了许多基础性工作,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大多停留在学堂乐歌或近代音乐教育单项层面,较少将两者合并展开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本文广泛收集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及“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三方面着手,将之分类梳理、归纳与分析,为学界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堂乐歌;近代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学堂乐歌最初是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引进,伴随历史积累及社会发展进步,学堂乐歌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不少学者对学堂乐歌及近代音乐教育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综述方面甚微。本文广泛地收集有利于未来更好地研究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的文献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分类与归纳,供学术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堂乐歌研究综述
综观有关学堂乐歌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学堂乐歌的兴起、李叔同学堂乐歌词曲研究及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因此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学堂乐歌的兴起的文献研究成果较多,现就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归纳分析。
董晓(2004)学堂乐歌的兴起,让西洋音乐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备受推崇,也逐渐传播至中国,尤其是五线谱与简谱的应用,深受我国音乐教育的追捧,该知识技能的广泛普及,促使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紧密联系,其影响较大。卢婷婷(2010)看来,学堂乐歌源于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音乐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由封建师徒传承转向正式学堂教育,呈现新的教学模式。吐尔洪·司拉吉丁(2013)就近代西学东进过程,阐述了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表明西学东进文化大背景下,学堂乐歌开启了近代音乐教育新纪元,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王俏然(2017)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阐述了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史的重要作用,并且需要不断学习与引进西方音乐文化,实行中西多元化融合战略,以期为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词曲研究
为了更深入与系统地认识学堂乐歌的历史价值,学堂乐歌的词曲研究极其重要,李叔同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陈煜斓(2007)李叔同在歌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旧社会的传统韵文格局,注入古词牌长短句与现代长短句新鲜血液,丰富西洋乐曲与近代音乐相融合的音乐结构。孟凡玉(2011)表明:李叔同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送别》,在借鉴西洋音乐的同时又集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歌词创作运用了古典审美意象,具有永恒的艺术造诣。汪超(2012)以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李叔同的《送别》为研究对象,以创作、音乐、歌词、影响等方面为研究个案,深层剖析学堂乐歌的中西结合特质及人文精神。朱兴和(2015)表明:李叔同学堂乐歌除了先进的音乐技法、古典诗语与西洋音乐的紧密融合,还真实地记录了敏感心灵在近代音乐中变化的心路历程,蕴含着丰富的近代思想意味,深化了近代学堂乐歌问题的思考。
(三)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
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文献,涉及到内容与形式、歌词、时代特征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如在内容与形式上,徐杰(2007)表明:学堂乐歌表达了中华民族迫切要求“富国强兵”,积极宣传与推行“军国民教育”,保留传统音乐文化精华的同时,鼓励学习新的音乐文化。当然,在歌词上,胡淑琴(2009)有着独特的见解,歌词应当以民族意识与思想解放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采用白话与文语言方式展开音乐创作。在时代特征方面,张戈(2014)表明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彰显救亡图存、提倡新精神、致力于国民素质改善、鼓励学习新文化等特征。在艺术表现上,赵振祥(2014)表明:学堂乐歌与现代音乐相比,具有显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融合了西方与日本的曲调,利用简谱与齐唱形式展开音乐创作与演唱。
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成果主要體现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特征及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潮流研究等方面。
(一)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学者们在针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杨和平(2003)阐明了历史嬗变中的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经历了学习西方、兴办学堂、开设乐歌课等过程。李曦(2015)看来,学堂乐歌是在鸦片战争后,从西方传入中国,逐渐涌现出大批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送别》,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各自呈现不一样的艺术特色,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原媛(2016)表明:学堂乐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19世纪后,教会学校不断兴起,从传统的师徒传技到正式的学校教育,这一重大改变,推动与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由传统乐教逐渐转向近代音乐教育模式,这也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特征研究
在近代“中国音乐史学”逐渐形成后,体现出一定的特点,各学者们对其展开了不同论述。宋莉(2006):音乐教育的涌动走上近代化道路,彰显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古今转化,经历了由学习、模仿到形成自身民族特色的过程,美育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师资成为传播音乐文化的纽带等诸多方面。陈永(2008)认为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彰显“近代化”特色,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会通性”,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态势等特点。陈海燕(2016)认为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彰显“近代化”特色,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会通性”,具有促进国民意识觉醒、推动音乐文化转型、形成新的音乐潮流、传承多元文化等特征。
(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潮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