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本文限于篇幅,对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做简要的理论分析;并总结在教育经济议题下,前人和学术大家的结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说明由此当下中国经济与教育关系的政策问题焦点在何处。
关键词:教育经济;财政;贫困;增长
经济是一种横向的社会过程。它贯穿社会成员的思维、行为和资源。教育和卫生、暴力机关一样是一类纵向的社会部门。但是研究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却不能只关注二者重叠的部分。首先,经济中的一些概念和存在,如经济理性,财富和资源肯定对构成个体产生逻辑上的作用,这些作用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社会上的所有群体也是如此。因此我們看到在教育部门的管理、教学和交互时,无时无刻都影射出经济的影子。这里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表述出来,我们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普遍性的作用,他还可以看成一种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教育系统的运转规律。就像我们可以用认知心理学去解释一些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和现象一样。
1 观点梳理
研究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时,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上,因为这才是有用途的知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是宏大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下催生的,教育经济学也是这样。它由科恩最早于1970年代提出,它在分析包括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产业等的手段下,目的是希望使教育的相关资源能作合理的分配及运用,以提高教育的作用。在研究增长时,学者发现教育与经济人的行为“生长”在一起,而针对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教育是有价值的。而这一结论通常对教育者来说很有意义。
20世纪60年代这一期间,美国的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称为 “主流派”。 舒尔茨的区别了以往物质资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大。经济要增长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明晰所需要的教育的性质。
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其他理论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包括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
但是,就在教育经济学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同时,西方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希望通过大规模教育投资带动经济的复苏,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不景气的经济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出现了种种人力资本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于是学者们开始认识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并试图摆脱它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和索罗等提出筛选理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将学识高的人筛至高等教育中,将技能型人才筛至职业教育中。而教育同时也将不同个性的人安排至各个不同的产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涉及教育与工资问题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多林格等。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它的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第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或缺乏证据的支持,或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最终未能获得普遍的承认。80年代以来,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批评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三种理论也逐渐被挖掘出各种缺陷。
2 我国的经济与教育现状
一些实证分析的研究者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过小。不到4%的投资占比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偏低。这里的关键在于,我国近十年的教育投资占比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政府无意投入教育资源,对提高增长关系中教育相关要素的边际效率并不重视。但是按我国当前经济状况来看,以物质资本存量增长贡献最大,达到56.67%财政性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贡献旗子为38.34%,由于我国物质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通常高达25%以上,而财政性教育投资却仅占GDP的3%多一点,前者比后者高出7到8倍,而前者对降雨增长的贡献率仅比大约1.5倍。因此从边际效益来看,后者的效益比前者高得多,说明了投资与教育方面比投资与物质资本方面更为合算。这理应成为我国经济规划和财政预算的出发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加大了对教育投入力度,我国教育财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担,以地方财政为主,规定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和财政教育拨款增长的原则和数量,开征了城乡教育附加费,非义务教育普遍实行上学缴费的制度,发展、开办产业和有偿服务,社会捐资集资等多种教育投入方式等等。财政性教育投资近年来开始出现了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由于受到中央政府教育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各级财政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一些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
对这种政策问题的对策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要率先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者职能,从竞争性领域推出来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智能猪教育等;二是可以发行教育公债券,以保证财政对教育的稳定支出;三是强调在教育财政的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具有财政负担的最终责任,应将财力用于平衡各地条件差异的手段,应以教育补助金为主;四是争取国际资本。
参考文献:
[1] 袁诚,张磊,曾颖等.地方教育投入对城镇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3(0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