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
摘 要: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既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从政品德的坚守,也源于对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遵循。因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内在地要求党员干部政德素养与法律遵从的共同支持,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道德和法律共同遵守、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具体地说: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共治理念的深刻意蕴,夯实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法纪教育相结合,提升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三是推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增强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德治;法治;德法兼修;党内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8)06-0027-07
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短短数语,字字珠玑,道出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真谛。党员干部作为政治生态的核心层,其道德及法律素养影响着政治生态的形成。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既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从政品德的坚守,也源于对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遵循。因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道德是内心的法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内在地要求党员干部政德素养与法律遵从共同支持,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道德和法律共同遵守、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共治理念的深刻意蕴,
夯实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法律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德治与法治具有一致性、互补性与兼容性。因此,无论是执政党建设,还是国家治理,都需要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毋容置疑,一个文明社会,既应政治开明、法律严明,又应文化启明、道德昌明。一个先进的执政党,要努力营造清朗的政治生态,党员干部必须成为德法兼修的领头雁和示范者,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精辟阐述。早在2006年,身为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法治与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各自起着不可替代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2]据此,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中,培育党员干部明德守法的高尚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高度重视德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又高度重视法治,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3]902014年10月1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重要命题。2014年10月20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并明确“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4]160。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4]185
2016年12月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5]133同時,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134这一系列有关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无法则德难保,无德则法不行”的深刻意蕴。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党全国人民中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在实践中实现德治与法治互为融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强调德治,又突出法治,实现德治与法治有机统一,这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略,也是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兼修”理念的价值诉求,不仅强化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为国家和人民培植出更多政治定力坚定、宗旨意识明确的人民好公仆,而且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进作风,纯洁党风,惩治腐败,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提供了根本保证。
道德和法律产生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之需,是社会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从严治党的基本方式。众所周知,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依据,优良的道德规范作用于惩恶扬善,并依靠正确的舆论导向、内心的执着信念和形成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社会的运行,并有序调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具有应然性、自律性,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德治,就是要培育优良的政德。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既突出政治生态,又系统地阐释了“政德”,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政德课”。他强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6]如何优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把“讲政德”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突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