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悔过书 > 内容

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与方法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2 06:13:13     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是一大社会问题,20世纪末最热门的生物专业,近年来却成为“就业困难户”。文章指出这一现象属于结构性教育过度,并试图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成因,从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生物专业;就业难;能力三核
  在国家取消大学生包分配工作之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每年涌向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很快。据新华网报道,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值得从事高校管理的研究者和教师重视。
  此外,由于多数高校一味追求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机制,导致专业设置具有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造成无效供给的现象突出,进一步加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以生物专业为例,进入21世纪后,国内很多大学都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扩大了招生规模。然而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国际化”的特点,既对师资有着较高要求,也对教学、实验的硬件要求很高,而很多学校并未具备这些培养条件,如有研究生反映,其在本科阶段连PCR实验都未做过。一般培养一名能独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员需要7-9年,但相当部分地方院校并未有博士(甚至硕士)授予资质,因而每年有大量生物专业学生面临被分流的命运,就业压力尤为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无法左右政策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分析生物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生物专业遭遇“就业难”的成因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脱节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加大对生命科学的投入。20世纪末,中科院院士、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杨焕明预言,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基因组工业为龙头的生物产业是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生命科学”一度成为国内多数院校着重发展的学科,各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像雨后春笋般陆续成立,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在生物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源于生物产业的高投入性、长期性等特征,我国生物产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动力不足。
  我们将财经会计类专业和生物类专业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统计北京地区几所综合性大学(北大、清华、北师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其在各省本科生招生中,生物专业与财经会计类专业在招生规模上不相上下(平均每个招生省份约2人)。同时我们还统计了“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对各专业的人员需求情况(见表1),此次招聘共提供职位788个,招聘人数1276人,但针对生物专业招聘的职位只有2个,招聘人数也仅为2人。与财经会计类招聘规模相比,该类人数需求为对生物专业招收人数的60倍左右。此外,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的32万余名留学人员中,约有60%从事生命科学或相关领域研究(目前大约有10多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从事该领域研究),相当比例的人希望回国从事生命科学方面的工作,与国内毕业的生物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这就导致了一方面是生物产业的“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却是生物专业学生的“人才过剩”),行业的规模决定了无法吸收现有的人才供给,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而国内大学对生物专业学生的进一步扩招,则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矛盾。
  数据来源: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官方网站及其招考简章。
  2.就业市场对生物专业认可度低
  与其他窄口径专业不同,生物专业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专业类似,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尤其在本科阶段,除了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外,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初步的科研训练及逻辑思维能力等。从就业市面的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此却并不认可,在多数用人单位看来,学生物的学生就应该去做科研,或者去当生物教师,因此很多通用职位却不对生物专业学生开放,进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3.生物专业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与20世纪末媒体对生物专业的高调宣传不同的是,近年来媒体开始对生物专业就业难有了较大规模的报到,生物专业甚至被列入“10大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因此对生源有些影响(图1、图2)。我们统计了部分高校2005年到2011年期间在京的本科招生情况,重点关注了生物专业,我们发现在2006年平均分达到峰值,近些来年有所滑坡,但最高分变化不大,实践证明,这部分同学往往是对生物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研究生也有类似情况,有学者调查,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总体质量有所下滑,在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不够出色。
  此外,由于媒体的负面报道,加上所学专业与产业较为脱节,造成了部分生物专业毕业生信心不足,导致自卑甚至自闭的心理。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读研来暂时回避就业压力,有的则选择转换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来提高自己的就业机会。也有学生怨天尤人,不断自责当初选了生物专业,而忽视了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社会潮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盲目考研或出国,进而付出了更高的机会成本,缺乏合理的规划,也让他们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大学2006及2009年开始在北京只招收理科实验班,不分具体专业;中国农大05、06年为实验班;复旦2011年在北京未招收生物科学专业。
  4.生物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科研型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尤为如此。一般一个学术科研型人才均要经过博士,甚至博士后阶段的训练,因此那些没有博士点院校的学生,主要通过考研来进入更好的大学或研究所;那些重点院校的学生,除了出国以外,多数选择继续升学。生命科学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检验生命科学研究者水平主要看发表在较高水平国际期刊的文章情况,因此在该领域的竞争是国际化的,因而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导师们的压力很容易转化到学生身上,加上生命科学研究周期较长,学生普遍反映压力较大,以本文所提到的几所院校为例,在这些学校中生物专业均是最难毕业的研究生专业之一。这样,学生既要在较大学术压力下正常毕业,还要为求职做准备,有时候疲于奔命,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

《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与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生物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与方法.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