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
【摘 要】新时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分析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 教师教育政策特点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07-02
从20世纪末到进入21世纪,我国日益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教师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教师教育政策是根据教师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制定的,同时它又对教师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分析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 重视教师质量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在教师质量方面提得最多的就是“合格”“稳定”。进入新时期,教师质量的提升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200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教师的“专业化”,2007年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高素质、新型”的教师,甚至将教师提高到了“全民教育家”的高度。随着党的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的提出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3年8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颁布,并于今年在全国推行。它要求提高申请人学历,要求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实行同一标准的全国统一考试,它通过提高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保障了未来教师队伍的质量。
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已出台的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内容的分析,发现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提升教师质量的重视,表明了国家对高质量教师的渴求。
二 关注教师教育一体化
终身教育的理念反映在教师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特点,在政策文本中也有体现。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促进了职前职后相互贯通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形成。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将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培训相互贯通;2002年发布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第一次对“教师教育”做了完整的阐释,认为“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养和在职培训的统称。”此后,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养以及在职培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体化趋势也愈加增强。之后的教师教育政策文本中,更是频繁地出现“建立教师教育的新体系”,推进“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等表述,这些变化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越来越关注教师教育一体化。
新时期我国出台的教师教育政策,促使各个教育机构更加关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趋势增强。
三 鼓励多元化、开放化发展
教师教育一体化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教师教育的多元化与开放化。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国综合各国成功的经验,开始探索教师教育综合化发展道路,以期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1999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从现在起,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的师范生培养机制,实现教育资源重组。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工作。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有条件的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为依托建设一批开放式教师教育网络学院,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005年发布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实施教师网联计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是构建我国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这些政策相继构成了我国多元化、开放化教师教育政策体系的合法基础,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鼓励多元化、开放化发展的特点。
毋庸置疑,由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院校等参与到教师的培养培训中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有助于促进教师教育的多元化、开放化发展。
四 注重标准化的导向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一个建立在标准化导向上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所谓标准导向的教师教育管理就是在学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国家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类标准,来引导、监督和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
我国于2011年发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其目的就在于确保教师教育培养的质量,从而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教师专业,我国又于2012年研究制定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的专业标准,随后又分别制定、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标准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同年发布了《教师专业标准》。以上政策的发布表明了新时期我国认识到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系统性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只有坚持标准化导向才能够确保教师教育的系统性。国务院2000年9月出台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从教者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证。2013年8月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要求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实行同一标准的全国统一考试。
注重标准化导向成为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点,它对于教师教育的正确、有效管理和教师质量的保证以及多元、开放体系下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 坚持公平的导向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该决定首次提出“以提升全体教师为目标进行教师教育”的要求,这一要求清晰地体现了新时期教师教育政策坚持公平导向的特点。
进入21世纪,我国更加重视教师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实现,加强了对农村及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关注。200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2003年《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提出教师网联计划实施分“三步走”,其中第一阶段要重点面向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电大远程教师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国家将制定教师教育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平衡城市与乡村、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异,以实现教师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保证了教师教育的公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时期我国已经明确坚持以教育公平为导向,促进教师教育领域内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年~2002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黎婉勤.三十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基于政策文本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2003~2008)[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