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究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创业作为生力军,其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效果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探讨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 大学生 产业政策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使其成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生力军,大学创业教育将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成功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制定、实施、完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具有必要性。文章基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展开研究。
一、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现状
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可以追溯到1989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举行,其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而创业政策的制定则始于1999年1月由教育部制定国务院转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加强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5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口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即2014——2017年实施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确立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保增长时期的重要“引擎”之一,从此我国进入全民关注创业、全国支持创业的新局面。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时期,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已涉及到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从全国和地方层面基于全方位支持,涵盖了大学教育、财政、金融、工商和创业环境等,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已经成熟、完善,未来将成为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实现“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涉及创业各个环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对现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有教育政策及发展模式与西方国家大学生创业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逐渐成熟,但是就我国整体的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逻辑链。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而中小学的创业教育几乎空白,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构建起来。另外,在大学创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措施,并且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继续较强促进机制的建设,与社会接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还没有落实到地方政策范畴,地方政府缺乏实施的动力。从现有情况看,除东部发达地区及一线城市出台专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外,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制定阶段,导致全国能够接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人数较少,政策实施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高校培养大纲中缺乏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存在许多高校未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张留禄对上海市和广州市的10所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只有22.87%的学术在学校内接受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然而,更多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活动竞赛的层面。在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的高校中,不乏学校将其排除在人才培养体系之外,没有进行统一的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目标。大学生创业课程多以选修课或通修课的身份出现,成为“送学分”课程。最后,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具体的措施。大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由学校行政人员担当或者是临时性教师,大多数人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创业教育成果不尽人意。刘沁玲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发现,73.36%的受访者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表示不满意,其中27.34%的受访者认为教学效果极差或比较差[2]。然而,西方发达国家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学校商学院教师或拥有创业实践的教师组成,或是高校在校外聘请的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
2.缺乏科学系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美国百森商学院教授蒂蒙斯认为,真正意义的创业教育,不是为解决生计的职业培训,更不应该是“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应该以能力取向为主,培养受教者的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创新观念及企业家精神[3]。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的,通过创业解决就业,而不是谋求更高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目前,以创业促就业的观念在高校教育界比较盛行,功利化的目标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倾向于引导和指导学生创办企业,缓解就业压力。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率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直接导致高校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教会学生开办企业,而非提升其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后果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而没有意识到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潜能。第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具化倾向。自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产业化,成为维持、延续社会进步的工具。大学生创业作为其工具之一,使其缺乏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这从众多高校设立创业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实务性”强的创业课程等举措中得以印证,这些没有科学系统理论指导的创业教育,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性創业人才的战略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趋势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未来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应以国际化视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创业教育政策,从而在新常态下实现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
1.建立创业教育链,搭建全民创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基本已经实现全民创业教育体系,例如日本从小学开始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进入中学后,鼓励国民进行创业体验;在大学阶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实践阶段,实现全民接受创业教育的体系。美国则将创业教育划分为5个阶段——基础阶段、能力意识阶段、创造性应用阶段、创业阶段及发展阶段,从而逐渐地使学生具有高素质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制定全民创业教育政策,搭建全民创业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的创业教育连贯体系,在不同教育阶段,甚至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确立不用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使学生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
2.明确创业教育本质,精准定位创业教育政策目标。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功利主义阶段,但历史表明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的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与展现,因此,我国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综合确定创业教育政策的目标。首先,需要重新搭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念。其次,要精准定位创业教育政策目标,明确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引导各高校制定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目标,创造性建立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综合素质的高等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留禄.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J]. 广东社会科学, 2013(6).
[2]刘沁玲. 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 商场现代化, 2010(10).
[3]向东春, 肖云龙. 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 2003(2).
作者简介:刘仁明(1975—),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就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