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观后心得六篇|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心得六篇 【篇一】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事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后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睛含着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周来总理能清晰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他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时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翻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她。离开延安前收到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看望老乡的路上,总理的车陷入泥潭,延安的老百姓不由分说直接把泥潭里的车抬了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总理补身体;
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次次感动着我,让我们明白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充分体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一面;
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这就是共产党人,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论历史走多运,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始终不变。
【篇二】 1973年6月9日早晨10点,周总理走下专机,向延安地委的同志和欢迎人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可见延安之于总理可以称之为:“家”,对于 “家”,当然要回。
革命圣地延安,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了13年的地方,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可以说他是养育了党中央养育了中国革命的家。
“为什么回延安“?他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的1973年6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率越南党政代表团访华,而当时越南还没解放,条件也很困难,在周恩来的建议下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去延安看一看,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艰苦环境下指挥我党完我全国抗战解放全中国的。
在100分钟的影片中再现了短暂的22个小时总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观众拉近到总理身边,拉回到那个时空,拉入到总理及延安人民的深厚情感里,深情画面接连不断,持续催人热泪。
离开延安两年十个月后、1976年1月8日总理与世长辞.但总理却将这永别,化作了永恒,将自己对老乡的春恋,对青年的期待,对延安未来发展的蓝图,都寄予了厚望。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19.5万老区群众告别绝对贫困,这标志着延安的贪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开启了小康路上新生活总理您看到了吗!当年的盟誓兑现了,这盛世如您所愿了!我们延安人民会继续努力,不忘初心,早日实现中国富强梦。
【篇三】 从小我就对周恩来总理崇拜敬佩仰望,这次观看影片,尽管知道是演员,但演绎出来的生活片段无一不是这伟人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的心和使命追求,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不论是为人还是精神都值得我们追思和怀念! 当周总理即将离开延安,转身回望时,身后“艰苦朴素”的标语格外醒目,那也是他一生剪影的真实写照,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只是几斤小米、几个南瓜,也要从自己工资中扣除相应的价值,洗的发白变薄的衬衣,打了很多补丁的袜子,无数的生活细节让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总理,而是一位心系人民,心怀天下的老同志、老党员。伟人已逝,其精神却值得我们追思、缅怀与传承。
该影片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故事。
影片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周总理在患有膀胱癌的情况下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总理的衬衫领子已经磨得快烂了,不能用力清洗;
总理收了老乡的礼物,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
张口就能叫出每个老乡的名字;
和老乡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
在昏暗的室内帮曹大嫂穿针引线。这些丰富的细节说明了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
一碗小米饭,见证了总理对延安的深情,同样小米饭也承载了所有人对总理的难忘记忆与不舍情怀。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总理领导我们一点点实现温饱。而在繁荣富强的当下,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周恩来总理不顾身体的哀鸣,将全部精神都寄托在国家大事上,他的一句: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还有很多很多事情没有做”,让人动容。
外宾来访,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来圣地:延安,让外宾感受当初革命时期的艰苦环境,进而鼓舞外宾坚持革命的决心。
当脚踏在延安大地的前一刻,周总理迫不及待的等在仍在跑道上降落的飞机的机舱门口,只为快一点见到那片日思夜想的土地,当踩在那片土地上时,看着蜂拥而至的父老乡亲,周总理千言万语最终变成了一句话:我,回来了。
在那几天,周总理每到一处故地,都会陷入回忆,每见一位故人,都能一口叫出名字,这份思念,已深入骨髓。几天来,周总理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行,体会到了人民生活的不易,在最后宴请政府干部的时候,周总理提出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3年内改变延安人民的生活面貌,5年内实现粮食亩产番一番。最后那句:我还会回来看看,承载着总理的期望, 可惜的是,周总理没能等到便与世长辞。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解放全国人民而做出的牺牲,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先辈的情谊,更感受了周总理优国优民艰苦朴素的情怀,实乃我辈共产党员学习的典范。
周总理,带着一身重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把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安全放在最高的周总理,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一次次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淳朴所感动,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前人用鲜血为我们打拼下的和平时代。
【篇四】 “我又回到家里来了!”,这是周总理走下飞机后向前来欢迎的人们说的第一句话。
是啊,又回家了。从1948年离开陕北后,周总理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热土。这里是他和毛主席一起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熟悉。
延安这块革命圣地,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的地方,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在小曹家的第一顿小米饭,至今仍然是那样香甜,和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下吃饭,令我深深动容。当看到老乡们因条件艰苦,吃饭还成问题的时候,周总理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与延安的同志们击掌为誓,要把延安的面貌彻底改变。
在清凉山上,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青年小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能够给中国开辟一个美好未来。在曹奶奶家,即使儿子牺牲,仍然以参加红军为荣,当周总理为她戴上老花镜,她认出总理时,仍然想将家中仅剩的几个鸡蛋拿来,这是让人何等感动。一件雪白衬衫,洗了又洗;
一双黑色袜子,补了又补,使我几度落泪。
当车塌陷在泥泞的道路中,大家奋力将车从泥浆中抬起,将总理围在中间热情的鼓掌,此时此刻总理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这是大家发自内心对总理的爱戴。在周总理的胸前,总是挂着“为人民服务”的胸章,这是总理毕生的追求,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时刻牢记的宗旨。周总理回到延安,是一次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再次探寻,也是对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次有力回应。周总理以他的身体力行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这种初心是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崇高追求,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更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当时间的齿轮转向新时代,中国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朴素的作风依然朴实如初。如今,初心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在企业发展中,我们在与风浪搏击中茁壮成长,前路虽有困难,但我们牢记对党忠诚的使命担当,以实干精神创新企业发展,逐步凝练出了属于五冶的独特气质。当前,作为一家施工类央企,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生存竞争。但我们同样也在祖国大地默默耕耘,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在黔西南州的深山巨谷中,在城市繁华之下的地底,在沟壑之间的作业平台上,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工程。正是秉承着这种融入骨髓的对党忠诚,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才让企业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同样,作为一名青年职工的我,只有树立远大理想,立足本职岗位,虚心向前辈学习,在企业发展浪潮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最终成长成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的困难都将是考验,每一次考验终将成为最宝贵的财富。七十多年的发展,企业饱经岁月洗礼,如今在市场之中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们这代人要牢记创业初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共绘企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篇五】 上海有一条延安路路,中国有一座延安城。
先说中国的那座延安城,它地处陕北,有一首歌曲叫《黄土高坡》说的就是这儿,歌曲中那一句“留下我⼀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让⼈印象深刻。在这儿的人们,把黄河视作母亲,黄河⽔滋养了这儿一批又一批⼈,他们中有⼈⾛了出去,有人⾛了回来,有人回来后又⾛了出去,一去不返,还有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的人。渐渐地,这⼉儿有了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了了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们给了它⼀个⾄⾼⽆上的荣誉——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
1973年年延安众多的子女中回来了一个儿子,而40多年年后,人们为了了纪念这件事,也为了缅怀这个人 拍摄了一部电影。
这个儿子应是深爱延安的,而且他不不单单爱延安的一两个地方,他爱延安的全部。他爱延安的泥土气,他爱延安的小米香,他更更爱延安的父老乡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昔日日好友吃不上小米,当牺牲警卫的家属⽣生活艰苦时,他伤心了,他流泪了。但当延安地委立下粮食产量翻番的军令状时, 他也激动了,激动地不不顾病体饮下了一杯激励之酒。我想他当时一定是被鼓舞了了,被这酒中蕴含的延安精神所鼓舞,被延安人不不怕挫折,勇于奋斗之精神所鼓舞。
时至今日,这股子延安精神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它流淌在每一位共产党人、乃至中国人的骨血之中。远在长江口的上海,那条延安路便是延安精神最好的缩影。
上海的这条延安路路,由西向东,横卧上海,恰好将上海中心城区分割成了了两个部分。其中,高架部分建于1999年年,恰逢上海改革开放20周年,至今已为上海人民服务了二十个年头。
每个清晨,天还是微微亮,延安路旁的路灯还挂着露霜,就可以看到,高架桥上、高架桥下来来往往的车流,它敲碎了上海最后一丝夜晚的宁静,给上海的新的一天注入了第一缕活力。到了晚上,再观望,延安路面上依旧是整齐划一的车流,若是晴天,影子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拉得很长,车上的人想着,影子是否会比自己先到家呢? 延安路上的行人,千姿百态,但无论是朝气蓬勃,还是辛辛禄禄,每一幕都流露露出上海人民直面生活、敢于拼搏的精神品质,它是延安精神的传递,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与力量源泉。而这也就是为何延安路之所以为延安路,因这延安精神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腾不息。
【篇六】 2019年6月14日下午,西安培华学院机关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在支部书记带领下过了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地影院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之所以“特殊”,因为一是这次组织生活有别于传统的办公室组织生活,形式更加生动具体;
二是这次组织生活,很多同志在泪眼朦胧度过,对增加党员党性、不忘入党誓言有很大帮助,便于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重温奋斗历程再现延安精神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曹谷溪的报告文学改编而成,讲述了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再现延安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奉献的故事。故事由周总理陪同越南国家领导人到延安参观为起点,以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为主线,穿插回忆了周总理在延安革命工作情形,生动再现了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这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人民的好总理,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看到一个瘦骨嶙峋、病魔缠身的老人,为改善老区人民的生活忙碌着着,我仿佛看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那一幕,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一幕,那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会忘记那些无私奉献带领中国人民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困难作为财富 不忘初心前行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的眼总是被泪水浸润着,被电影情节感动着,坐在我旁边的同事也是不停用纸巾擦拭着泪水,大家既被伟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也被革命老区人民的朴实所打动,也为老区人民的生活艰难贫困而痛惜。新中国建立24年的延安,仍是小米饭最香,人民群众还吃不饱肚子,是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正是那次延安之行,总理将发展生产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奋发有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作为一名党员由衷感谢党的领导和政策,也为自己是一名党员感到自豪。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的思绪也不停翻转着,看到延安群众吃不上饭还饿肚子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的记忆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的家乡是鲁西南一个小村庄,离县城大概只有5公里,但那里很穷,解决温饱问题是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记得每年春天将上一年收获的红薯从地窖中取出,洗干净,切成片,晒干打成粉,做成窝窝头,就成了我们家的主食,至今仍然记得粘的咬不动的窝窝头,添些白面和豆面才好吃,吃窝窝头的日子大概持续到我上小学三年级(应该是1983年)。随着党的政策好了,我们家也就不再吃窝窝头,我将那段日子作为我的财富,它一直激励我奋力前行,让我有了承担困难能力。
继承革命精神保持党员本色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在这部电影中有着深刻地体现,周总理关心老区人民疾苦,与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将老乡送的土特产折合成钱返还给群众,自己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衬衣旧到不能使劲搓洗,这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好总理。当今一些年轻人,恐怕无法理解这些,一定认为身为国家总理怎么会穿补丁袜子,是不是真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一定是真的,影片中用插叙的方法,总理回忆了当年在延安革命情形,特别是回忆1937年劳山遇险情形,为了保护周副主席,牺牲了陈有才、小曹等几位革命战士,周总理不会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先烈用生命铸就的,在全国人民吃不饱饭的日子里,总理会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电影只有100分钟,很快就看完了,作为一名党员我回忆了自己入党以来的经历。我是1995年在读大三的时候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入党宣誓的情形,系党总支副书记高老师在前面带领我们宣誓,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那是在心中种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大学毕业我光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军队院校工作21年,先后工作过7个岗位,党内当过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党委委员、党委书记,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俱往矣,如今我已脱下军装,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从业者,退伍不褪色,保持党员本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一名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的党员,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学一做”,过好组织生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组成重要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作为党员就应该率先垂范,坚持教育教学方针,以学生为中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传播正能量,当好党的宣传员。当今社会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利用网络等手段攻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力图消解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作为一名党员,传播正能量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让青年学生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历史,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更要敢于对社会上负能量的事情说不,共同筑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革命理想高于天,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要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的长征路,奋发有为,做时代的弄潮儿。再过半个月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8年华诞的日子,这次组织生活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我也将这篇观后感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挚爱的党,这也是我的一篇思想汇报,请党组织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