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信文档 >  介绍信 > 内容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五篇_个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5 08:21:14     阅读: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五篇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五篇 (篇一) **县政协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渡江、程龙、临塘等乡镇,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该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7.53万亩,**年粮食总产量为6.54万吨,比市级下达该县全年粮食作物目标任务数增产0.18万吨,增长2.83%;
二是蔬菜茶叶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有无公害蔬菜基地45个,现有相对集中连片50-100亩蔬菜基地5个,100亩以上有35个。蔬菜复种播种面积15.8万亩,总产量23.7万吨,产值4.72亿元,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1%、6.1%和5.6%,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1000亩。**县万特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德强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窜客惠家农林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着我县蔬菜产业朝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生态养殖健康发展。(1)畜牧业。**年生猪饲养量、存栏和出栏数分别为41.91万头、16.54万头和25.37万头,分别同比增长4.28%、2.8%和5.27%;
家禽饲养量、存笼和出笼数分别为868万羽、382万羽和486万羽,分别同比增长4.33%、3.24%和5.2%;
牛饲养量3.51万头,羊饲养量2.81万只,分别同比去年增长2.33%和4.1%。发展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4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猪场30家,规模养殖占总养殖户的20%以上。(2)渔业产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4563亩,水产品产量为8267吨,同比增长5.6%,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为2426吨,同比增长6.36%。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了“**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九连山水晶水产品养殖设施改扩建项目”、“**年渔业标准化养殖项目”等多个渔业项目;
四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江西虔心小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同时江西虔心小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还被江西省农业厅评定为**年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虔心小镇跻身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二、主要措施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始终坚持“五个一”产业扶贫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效。

1.扬长避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大格局引领,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销售农特产品为主的农村电商扶贫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等项目。目前,累计带动贫困户**户4568人次,覆盖全县所有省、市贫困村。传统农业稳步发展。采取“企业、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委托养殖、合作社联结、大户(能人)带动等方式,为贫困户合理选择和布局特色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脐橙、油茶、茶叶、生猪、水稻、肉牛、肉羊、水产养殖和其他农业产业等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目前,该县通过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年覆盖带动贫困户765户1534名人次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增收,户均月收入至少可达1200元。休闲产业初露荷尖。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贫困户)主体”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据统计,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0家,其中农家乐19家,休闲农庄11家,休闲农业园20家,农民就业人数达1200人次,其中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农家乐7家、观光采摘园9家,带动贫困户106户152人,实现贫困户收入2800元。电商农业蓄势待发。通过出台政策、龙头企业引领、电商知识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工作,积极支持电商龙头企业及电商服务站点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电子商务产业,通过电商增收。据统计,全县17个乡(镇、场、管委会)均设立了电商服务站点,其中“农村e邮”精准脱贫站点已完成11个脱贫站点建设,此外杨村镇还设立了农村电商快递综合服务中心。目前,覆盖全县省、市级贫困村34个,建设电商服务站点36个,建设“益农信息社”10家,558户贫困户参与电子商务培训,培训后通过电商创业就业294户,电商服务站帮助734户贫困户销售了农产品。

2.创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带动农民创业。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局面。一是培育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载体特色、经营产业、服务全面、管理规范的特点。一方面注重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贫困户只管简单的种或养,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
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经营、入园进厂务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示范带领作用,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既有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
既有村组干部、基层农技人员领办,又有私营业主创办;
二是经营范围多元化。全县农业经营主体主营经营范围遍及粮食生产,生猪、牛羊、水产、家禽等传统产业,果蔬、茶叶等有机产业,油茶、花卉苗木等相关行业,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扩展到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等农旅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使县域特色产业基础得到夯实。目前,全县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带动贫困户980户实现增收2190人;
三是利益联接多元化。实行“整体经营、带动发展、保底分红”等方式,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文件激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以采取土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以及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阶段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能人带动贫困户增加收益,形成了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目前,全县通过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数1000多户,其中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00多户;
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创收的贫困户共有400多户。

3.典型引路,全面孵化产业基地,拓宽辐射力度。一是强措施解决难题。坚持点面兼顾、平衡推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解决资金和土地的瓶颈难题,加快建立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年,全县有1917户贫困户发展了农业产业,其中申请产业奖补的贫困户有1123户,涉及86个行政村,全面覆盖省级、市级贫困村,共下拨农业产业奖补资金共计232多万元;
累计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21242万元,惠及贫困农户2716户。二是多模式齐驱并驾。产业基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发展,实现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推进。如临塘乡“虔心小镇”采取阶段就业、倒包返租、自我发展、基地共建等方式,增加当地农户收入,带动了330户贫困家庭走向增收之路;
渡江镇和宏昌商贸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扶贫模式,该镇286户贷款贫困户可从中连续三年按每季度800元进行股权分红,同时,公司还优先吸纳贷款贫困农户到基地务工,贷款贫困户也可以承包公司基地的蔬菜大棚自己种菜,公司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有力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三是大力度建设基地。目前,全县共建设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3个,17个乡(镇、场、管委会)均建设一个百亩以上农业产业扶贫基地,积极打造了渡江精准扶贫综合示范基地、临塘东坑村万亩茶园基地、里仁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武当镇千亩鹰嘴桃产业基地、**九连山下湖千亩蔬菜基地、东坑均兴千亩油茶基地及东江大稳千亩脐橙基地等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程龙龙秀村精准扶贫石斛旅游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基地。据统计,我县产业扶贫基地面积10000多亩,涉及产业扶贫基地25个,计划投资2亿8千多万,已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目前,扶贫产业基地已基本全面建成,累计带动贫困户400多户,带动人口837人次,户均收入3000元左右。

三、存在问题 该县农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帮扶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地辐射带动人数有限。全县脐橙、生猪、蔬菜三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尤其是以脐橙为主的果业,有8.9万多亩面积,并且有三家果品加工厂,但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有时农产品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同时,一些生产基地缺少特色,规模不大,基地建设不成熟、不稳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基地辐射力弱,难以拉动市场,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经营现状不佳,利润薄,对贫困户带动能力也较弱。

2.贫困户自身素质低影响就业。贫困户缺乏种养专业技能和启动资金,个体规模又较小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由于贫困户自身素质比较差,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提供相同报酬的基础上,肯定是优先选择劳动力更强的,因此,选择贫困户,实际上是牺牲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3.土地、资金等问题瓶颈日显。土地不集中,滞后的农民小农意识影响土地流转与经营主体的发展,现有的连片集中土地满足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即使有“产业扶贫信贷通”等贷款政策,农户也是裹步不前,真正贷款用来自己发展创业的不多。目前,全县贫困户主要是通过借助“扶贫信贷通”政策进行转贷赚取利息,大部分信贷资金放在旅投、城投等企业,因为有政府背书,贫困户感到完全无风险;
而私人企业,存在破产、资不抵债等风险,贫困户不能精准识别;
转贷利息太低,只有5.3厘的月息,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低于市场行情,农户获益不大。

四、意见建议 按照“产业支持、龙头带动、加工流通、特色高效”的原则,政协委员在推动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面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1.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财政性投入形成资产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可优先安排符合实施条件的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能力建设等方面项目;
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证、农业政策性补贴等方式,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产业扶贫信贷通”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拓展产业链条,创建知名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支持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种植、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投资新建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链经营机制。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重点支持“马槽山”、“粤霸”、“田田果”、“格物之源”、“虔茶”、“徐府山珍”等省著名商标和“**大蒜”、“蜂蜜”、“马蹄”等农产品地理标识的企业发展,以龙头为引领,带动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产业扶贫。

3.推动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不断破解用地的难题,以渡江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园区秀美的田野和村庄等自然条件,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体验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公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农业发展“接二连三”,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标杆。打造一批“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等农业项目,重点推进总投资30亿的江西红井坊酒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3亿的德馨茶油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的赣州傲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饲料加工项目、总投资4.6亿**果龙高科技农业特色小镇项目等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助推农业集群式发展。

4.引进科技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专业化人员前来**投资创业,全面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
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实验、示范和推广等合作。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5.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在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给予一定的补助。

(篇二) 根据县政协主席会要求,**年11月份,县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单位人员,开展了一次有关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如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调研组深入到县内的大桥、石坳、布甲、马坳、杭口、何市等6个乡镇,采取看、听、座谈等方式分别到进行了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及如何助力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现形成报告报送,以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扶贫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呈现健康快速的良好势头,产业扶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1、产业基地务工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一些因病、因残、因意外失去主要劳动力、因人口多负担重致贫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力不从心,参与产业基地的务工,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何市镇范浆村的宁红集团茶叶基地,据当地乡镇干部介绍,范浆村每年在茶叶基地上单茶叶采摘工资就有120万元,而这种劳动是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有一点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参与的。如杭口镇坪下村1100土地全部流转给大户建成了目前全县最大的一块蔬菜基地,在蔬菜基地上,本村村民单务工收入每年就有80多万元。

2、示范引领带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 贫困户要参与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示范引领。从所调研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示范引领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当地能人的先行先试,一种是参与合作社引导其发展。村里能人的先行先试是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有效示范。如大桥沙湾村在水产养殖和蔬菜、脐橙、蜜柚、莲藕等种植产业发展上,都是由大户带头,然后吸引其他农户参与。**年上半年,该村村民姚文志试种了6亩莲藕,获得收入近8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包括5户贫困户在内的农民组建了生态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发展莲藕200亩,目前已经整理出莲藕种植园 120亩。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其主要形式是以既有的产业大户、产业基地为依托,吸引5-10户不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逐一签订合作协议,引导贫困户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保证入社贫困户有保底分红并优先向贫困户采购原材料、购买劳务。如布甲的太阳村金狮寨黄麂养殖专业合作社、杭口镇的洋沃水果专业合作社。或者依托合作社现有相关产业优势,帮扶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如石坳乡青源村实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促贫困户脱贫。青源村成立了青龙油茶专业合作社,**年种植弥猴桃基地60亩,种植油茶基地100亩。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带动27户建档贫困户种植油茶311亩,15户贫困户种植弥猴桃50亩。

3、土地流转激活了扶贫农业产业发展。

面对被分散到千家万户的土地,不进行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各地在产业发展中,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如马坳镇黄溪村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林)地。即:在土地确权中只落实村集体组织内每户的土地承包面积,但不落实具体承包的地块,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依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委会,再由村委会以组为单位,集中成片对外进行土地流转。流转中优先本组村民,由农户或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农户的承包权按约定的租金体现,而经营权则年底以组为单位按人口进行股份分红。这样,解决了“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的矛盾,一些打工户可以放心外出务工,种田农民可以规模经营发展蚕桑产业。现在,黄溪村90%的耕地都进行了流转,由本组村民承包的约占60%,跨组承包到大户或企业的占40%。

4、政策扶持助推了扶贫农业产业发展 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助,政策资金扶助力度的大小,决定农产业发展的快慢。从调研情况来看,政策资金扶助产生了三种效应,一是激活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各地贫困村都有产业发展计划,贫困户都签订了产业发展项目,并大力实施此计划;
二是吸引了大户参与产业发展,有许多本地能人都参与到农业产生发展中,带动一方脱贫致富。如茅坪村一位在外地创业的村民返乡投资300万发展火龙果、菊花、生态旅游业,吸纳了本组9户贫困户参与;
三是巩固了传统产业,如蚕桑和茶叶,我县目前仍是省内最大的蚕桑基地县,种养、收烘、加工产业门类齐全;
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宁红成为全省唯一的红茶推广品牌,现在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0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0个,茶叶总产8000余吨,综合产值13.5亿元。

二、农业产业发挥扶贫作用的主要困难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地在发展产业助推精准扶贫上,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亦亟需破解。

1、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困难。

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有三个困难,即思想保守、资金短缺,渠道狭窄。一是思想保守,也就是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的较为普遍的信心不足。在贫困人口中,有的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有的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的家庭成员,治疗费用就成了沉重负担,导致其他家庭成员失去了脱贫的信心。一些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思维观念陈旧,思想消极保守,安于现状,缺少主动脱贫意识,没有发展动力。也有些贫困人员有强烈的脱贫愿望,且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知识水平低,缺少引导,观念不明,思路不清,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二是资金短缺。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遇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来”。贫困户因其本身经济基础差,在发展产业时不但自己没钱投入,就是想通过借贷完成前期投入,也因长期贫困信誉受损而借贷无门。虽然现在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有一定的政策性财政补助,但往往杯水车薪。如养肥猪1头政府补助100元,而购买1头仔猪就需1000元以上,还不算购买饲料等的投入。三是渠道狭窄。贫困户发展产业过程中,因资金少,规模小,很难融入当地的产业发展体系中,有些产业大户对贫困户的入股也存在畏难情绪,怕好事没做成反惹身麻烦。就是通过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农户等方式加入产业发展,贫困户因身体条件限制,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保障自身利益。

2、产业选择的困难。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大多数农产品,都呈供大于求的态势,农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发展扶贫产业时,因贫困户的经济基础、管理能力、开拓市场能力都较一般群体弱,因此,在选择发展何种产业上,不单是贫困户面临这种困难,就是各乡镇、村在规划产业发展时,亦面临这种到底选择哪一种产业的矛盾。由着各家各户各自选择,你养一头猪我种一亩菜,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果以乡村为单位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又担忧产品上市后销售不畅而成为政府的包袱。

3、政策扶助资金发放的困难。

现有的产业扶贫政策对发展产业扶助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的方式,即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种植和养殖业基地,建立加工厂和流通设施,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同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但现实中由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系机制不紧密,政府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与贫困户所获得收入相比差距甚远。这种投入被质疑为“扶富不扶贫”。第二种是扶持单家独户发展产业的方式,即将产业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持贫困户。这种方式虽确保了财政扶助资金完全扶持贫困户,较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但这种把政府的扶助资金分散发放给千家万户的做法,也难免被贫困户挪作他用,而且由于这种扶持方式是建立在分户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难以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这种扶助方式被指为“撒胡椒面”。因此,在产业扶贫上政府财政资金要不要扶大扶强,产业扶助资金是“握掌成拳”集中使用还是分散到千家万户,也是各方颇有争议的话题。

4、政府发展产业角色定位的困难。

现在乡村两级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往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在产业发展中无所作为。部分镇村干部在发展产业上,对本镇本村能发展什么产业心中没底,对如何发展产业没有办法与对策,只等上级拿办法、出方案,不主动作为。或者是一谈到发展产业就想着要资金支持。同时,过去产业发展的失败及如何选准产业,这两大风险性也使乡村干部身陷焦虑,对于产业发展丧失信心。一种是在产业发展中包办代替。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参与产业发展,完全由乡村干部定,没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发展产业也成了被动应付,有了一点问题就找乡村干部,不知道自己找市场,依赖性大。在扶贫产业发展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哪种角色,可以说在很多干部中是不甚明了的。一些农业干部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市场经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引导群众种什么,而是领导叫种什么就号召群众种什么,结果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导致贫困户雪上加霜,脱贫无望。也有一些农业干部,为了出政绩,在选择扶贫产业时,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盲目建产业基地。由于体制不全、管理不善、技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颗粒无收,导致扶贫资金打了水漂。

三、对策和建议 (一)教育引导先行,破除扶贫农业产业发展的思想障碍。

1、要破除干部层面的思想障碍。村级产业发展如何,与当地乡村干部干劲如何关系甚大。干劲从何而来?首先要不畏难,其次要有方向,再次要有办法。因此,要推动产业发展必须首先破除乡村两级干部的畏难情绪,乡镇党委政府要有意识地利有一切机会,做好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的思想教育,多组织他们到相关的地方参观学习。要帮助镇村干部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要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使命帮扶,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打赢这一仗。

2、要破除贫困户的思想障碍,让贫困户有内生脱贫致富的动力。“人穷志短”是贫困户真实写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要让贫困户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就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扭转贫困户那种“债多不想、虱多不痒”安于现状的状态,要反复开会动员,多引导,一方面要想办法组织这些贫困户走出去参观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要持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脱贫的本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弃歧视,在情感上体贴慰籍,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

(二)遵循三点原则,选择好扶贫农产业。

1、遵循从主导产业中选择扶贫产业的原则。从我县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扶贫产业,有利于这些产业能充分利用全县产业发展已积累的优势,较快地融入到全县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来。如我县的茶叶、蚕桑、油茶等主导产业,一是规模已经达到了比较大的程度,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产业的生产、流通、加工环节比较齐全,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因此,贫困村在发展产业中选择这些主导产业,就能较快地融入全县产业体系,能充分利用已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消除产业发展的销售后顾之忧。

2、遵循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原则。我省要求在**年前全部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扶贫产业发展必须有短、平、快的项目,如今年的菊花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菊花从栽种到收获、出售就几个月的时间,市场行情不好了,转产很容易。但这种产业因为入行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市场极易波动。因此,产业发展上还必须长短线相结合,如油茶、茶叶、规模养殖等产业,因其投资周期长、技术门槛高,抗风险的能力自然更强,其受益期也更长。这样的产业亦应大力扶持。

3、遵循规模发展与遍地开花相结合的原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增强其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打响产品品牌的当然选择。但对于众多的亟需脱贫的贫困户而言,规模化发展产业可望而不可即,遍地开花式的小规模种养产业,才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理选择。“一主多辅”依然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既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困户施策、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 (三)完善相关政策,发挥好产业扶贫政策的引领作用。

1、建议坚持既定的产业扶助政策。正如前述,全县原有的主导产业因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在发展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工作上,不但能安排大量的贫困户劳动力参与务工,亦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榜样与示范作用。我县原有的主导产业如蚕桑、茶叶、油茶等,在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业繁荣稳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既要扶弱也要扶强扶大,要充分认识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的思路。既定的原有扶持相关主导产业的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那些投资周期长、基础设施投入大、安排就业岗位多的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政府应一如既往地在资金、基础设施、服务上给予扶持,继续做大做强我县主导产业,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强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外的产品拓展力和对内的产业拉动力。在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要求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帮扶脱贫对子,不断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政策资金的扶持上,可以采取奖励资金的方式鼓励产业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在政策资金发放上既要兼顾产业大户吸纳贫困户的主动性,又要激活贫困户单个发展产业。

2、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产业扶助政策。一是提高扶贫项目补助标准。现有的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偏低,需要农户自筹资金过多,使得绝大多数贫困户无力自筹而不能享受扶贫政策。因此,应适度提高贫困户项目补助标准。二是扩大扶贫项目补助范围。扶贫项目补助偏少,目前政策只有对蚕桑、茶叶、油茶、菊花、蔬菜等有扶助,根据调研发现各地结合自身持色,发展了一批绿色产业和特色养殖业,比如布甲、新湾、复原等我县边远乡镇发展了养殖规模大、助贫效果好的蜜蜂养殖产业,但未纳入产业扶持政策,对养鸡、养鸭等传统小型养殖给予定额补助,扶持其发展。因此,应根据各地实际,适度增加扶贫补助项目。三是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产业资金补助集中使用。现在各地对于产业扶贫补助资金集中使用,一般采取将补助资金变为股金,入股合作社或产业大户然后年终分红。此种方式宜以村为单位,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与产业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订立保本和保底分红的详细协议,并以乡为单位成立专门的社会公益性监管组织,监督此类资金的使用、安全及收益分配。

3、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各地要继续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引导,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探索,采取转包、互换、代耕代种、股份合作、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同时,贫困户也可以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与企业、合作社或大户实行订单生产,分散经营产业项目,从而实现脱贫增收。也可以以村组为单位统一流转到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向外流转给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统一确定流转租金,并由村委会统一监督分配,成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中,乡镇要指导督促各村推行土地流转合同规范文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台账,规范土地流转档案,促进全县土地流转工作依法规范运行。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抓住关键环节促进产业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多年来倡导的议题,但如何转,什么样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大家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就发展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而言,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抓好产前的产业引导、定位,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市场销售。

1、加大培育产业带头人力度。贫困户因其本身的能力差距,发展产业必须有示范引领,而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是山区未来农业的主体,也是山区农业的希望。他们虽然不属“贫困户”范畴,不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但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其它农民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今后农民培训的重点,要放在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发挥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等优势,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农业理念创新的“先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与“桥梁”,成为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与“带头人”。

2、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是提高新时期农民合作化程度,解决发展特色产业距离市场远、产品销售难的有效途径。目前成立的很多农民合作组织,其作用虽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很多农民已逐步意识到,发展特色产业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今后工作的重点: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和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民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逐步取缔。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发挥农业企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3、利用网络资源等先进技术拓展销售市场。发展产业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产品的销售,只有产品卖出去了,变现了,产业发展才算走完了整个流程。现阶段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群众打开农付产品的销路。现在一些乡镇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助推农产品销售。如布甲乡依托中国邮政农业е邮,率先组建了布甲农业电商脱贫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电商服务中心免费代销代购,为贫困户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提供关键平台,打通产业发展最难的流通环节。这种积极探索值得鼓励,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开拓市场,为发展产业解除后顾之忧。

4、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地方党委政府要引导社会捐助扶贫资金到户到人,完善社会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扶贫攻坚的生动局面。除了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外,要动员地方名人、社会贤达、企业家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通过名人效应、企业优势,取得扶贫的双赢效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帮助贫困户找品种、找技术、找销路,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没有后顾之忧。要处理好产业的“造血、输血”关系,只有持续发力,做好“造血”功能,才有产业的持续发展。

(篇三)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计划安排,**年2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巩中带领调研组赴**县黎明村进村入户调研产业扶贫工作,与镇村干部和扶贫专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2月28日又赴谯城区群康药业产业扶贫基地、济人药业扶贫基地、齐庄生态农庄、牛集镇蒋楼村产业扶贫基地、魏岗镇贫困户代养羊项目基地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和谯城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综合三县一区产业扶贫总体情况,调研组对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好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贫困户再返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产业扶贫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拓宽思路,多部门参与产业扶贫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市产业扶贫方面形成以市农委为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相互配合、各有重点的工作格局。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十大主导扶贫产业有特色粮油、蔬菜、中药材、林特、水果、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年新建成1949个光伏电站并如期并网;
全市约40万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亩苗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已落实栽植苗木25.68万亩。130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56125户贫困户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村均产业扶贫项目6.53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户均2.68个。建成扶贫工厂29家、扶贫基地86家,吸纳贫困劳动者411人。

(二)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政策,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县、乡、村三级政府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特色种养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财政扶贫及其他资金共同成立经济实体,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资产、土地入股,确保多渠道增收。设立林业产业扶贫生态林补助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脱贫。科学选择模式,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推广利辛县贫困户自种、自有、自贷、自用经验做法。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推动“两中心一站点”、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

(三)创新举措,特色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地区依托光伏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扶贫项目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如**县黎明村,种植传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因海拔低经常遭受水涝之苦,收成不好,收益不高。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之后,及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过去的“一麦一玉米”,改为“一麦一稻”,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鼓励企业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稻虾共作、西甜瓜和蔬菜种植。魏岗镇大陈村针对多数贫困户受场地、技术、家庭情况等因素限制无法养羊的现状,引导贫困户自愿将扶贫羊交由专业家庭农场代养,有效减少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和销售风险,同时降低了养殖场的成本,达到了合作共赢、共享收益的目的。

(四)加强督查,产业扶贫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将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农村电商扶贫等工作纳入对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扶贫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分工,层层压实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同志抓落实,班子成员具体实施,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通报。同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召开督查调度推进会,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是部分人员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镇村认为产业扶贫周期长、见效慢,贫困户认为不能很快得到收益,不愿发展产业扶贫。二是政策宣传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但受限于大多数贫困户知识层次较低,造成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不透,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二)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一是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二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安于现状。三是部分贫困户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效益不能保证,担心增产不增收,特色种养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四是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致富无门后,回避再发展,导致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增大。五是部分贫困户对政府、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不自谋发展思路,不主动发展产业。六是人才匮乏,缺少懂知识、懂技术、能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仍然处于成长阶段,缺少真正实力强、带动面广的主体。多数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手段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二是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户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到位,虽然开展了帮扶工作,但只是给予了物质帮助,在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上做的还不够。

(四)各项扶贫产业还需进一步融合拓展。尽管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的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例如,乡村电商服务网点主要为农民购买产品提供服务,与贫困村特色种养业等结合不够;
乡村旅游产业不成熟,虽然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但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还不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能力依然较弱。

三、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扶贫机制。各种扶贫政策都是外在因素,只有破除贫困户“坐、等、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将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只有摆脱精神贫困,才能促进贫困户物质脱贫。要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提振群众精气神,避免福利陷阱。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提升贫困户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教育,加大培训,提高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加大“内提外引”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吸收召回有知识、有干劲、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才,激励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对干部的培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

(二)产业扶贫要因地因户施策。贫困村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不同,决定了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整合资源优势,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一镇一基地,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的大产业格局。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不盲目跟风,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对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指导乡镇和村进行产业模式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等,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我市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集市场、人才、需求为一体的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贫困户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完善配套基础施设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扩大光伏发电扶贫覆盖面,提高光伏扶贫实效。支持贫困村推行林药套种,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订单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挖掘电商扶贫潜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地区兴业创业。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产业,扩大品牌影响力,加速企业集群集聚。提升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监督管理、纠纷协调、风险防范,维护和巩固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土地出租、入股等多种形态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力流转。继续推进“四带一自”模式,鼓励贫困群众签订合同、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降低风险,持续受益。

(五)完善产业奖补程序,促进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产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产业奖补政策落到实处。

(篇四)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和核心,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课题。为此,县政协将产业扶贫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任务,于3月下旬开始,由经科委牵头,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和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白龙塘、峡口、沙河、堰口、白勉峡、高川等6个镇13个村广泛开展调研。同时,调研组还带着破解产业扶贫难题的思考,赴安康平利、湖北竹溪、房县等地进行考察,借鉴先进经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现状 **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79个村36个社区,4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28万,农村劳动力21.5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117个,截止**年5月底,扶贫对象核实后全县贫困人口19542户527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73%,占农业人口的14.95%,产业扶贫覆盖14167户42733人,占贫困人口的81%。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一是成立由分管县长牵头,发改、财政、扶贫、农业、茶叶、林业、水利等20个部门为成员的产业脱贫工作组,实行县级领导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分线作战,镇、村、扶贫工作队合力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各行业部门制定了配套支持计划,各镇、村也制定了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五个层面的“三个一”工作制度,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三是强化效能督查。对产业扶贫落实情况每月跟踪督办,并纳入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兑现奖罚。

2、扶贫方式有所创新。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探索出“龙头企业+贫困户”、“园区(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二是引导企业全面参与产业脱贫。通过百企帮百村活动,鼓励企业采取“企业+专业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吸纳贫困户入社、参股分红、流转土地、入园承包、就地务工,与贫困户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全县有114家企业帮扶100个贫困村5294户贫困户。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带动产业扶贫。全县已培育扶贫龙头企业47家,产业园区18个,专业合作社65家,产业示范大户208户,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四是建立基层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支部+产业”、“党员+贫困户”的“党建双加”脱贫机制,每个贫困村党支部至少培育发展一个产业脱贫示范点,每个有条件的党员帮扶一户贫困户。目前,全县建立产业党组织86个,培育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866人,建立产业脱贫示范点178个,带动5600余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了党建带扶贫、党员帮脱贫的良好格局。

3、政策导向正在形成。一是出台政策性文件,引领产业扶贫。先后制定下发了《**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企业全面参与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县扶贫小额信贷扶持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产业扶贫的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了产业奖补办法,从政策性补贴、财政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方面,对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鼓励扶持,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年,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76亿元,其中扶贫贷款1.69亿元,财政扶贫资金6952.4万元,互助资金**万元,整合产业项目资金1201万元,包扶部门投入资金106万元。

4、脱贫成效初步显现。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年全县6296户17153人实现了脱贫,退出贫困村5个,贫困发生率由14.95%下降至10.09%。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覆盖88个村,受益贫困户8145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还有差距。实施产业扶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当下为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在产业扶贫中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造成产业、产品雷同,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大路普通农产品存在较大市场风险。

2、帮扶措施不到位。产业扶贫离不开各级干部的强力推动和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传统种、养业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低下,必须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才能带领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但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困难多,部分干部怕担风险,害怕失败,不愿下苦功夫,而乐意给钱、给物,完成指标任务。有的帮扶干部、镇村干部对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研究不透,指导不力,没有做到“六个”到位,致使贫困户产业发展仅靠自身能力摸爬滚打,难以实现稳定脱贫。

3、市场主体带动力不强。一是市场主体整体实力较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少,精深加工能力不高,产业带动能力有限,与贫困户没有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发挥其带动和帮扶作用。二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适合的产业项目,两者之间缺乏对接的有效平台,“企业需要发展”与“贫困户发展什么”无法链接。

4、政策保障跟进不力。一是部分偏远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缺乏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产业发展的四项保障机制很难建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步履艰难。二是产业扶持到户资金少而散,发挥作用有限。三是缺乏对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政策激励。四是金融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小额贷款的低风险、高门槛,致使部分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积极性受挫。五是分行业的产业政策较少,致使产业脱贫路径较窄。

5、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部分贫困户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能力。同时,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二、经验借鉴 通过对安康市平利县、湖北省竹溪县、房县的考察学习,为我县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产业规划是基础。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要做好产业扶贫,产业规划是前提,只有通过确定发展项目、规划发展路径,才能有效指导基层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

房县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市场主体引领,产业规模化发展,按照“突出特色,连片发展,一镇一业,数村一品”的思路,由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促进产业规模经营,形成了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参与产业扶贫的各类市场主体达1465家,带动550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收入达到2.5万元。

平利县制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百工厂”的社区工厂扶贫规划,目前已创办社区工厂41家,辐射11个镇24个集中安置社区,吸纳群众就近就业3000人,其中,搬迁群众1800人,贫困群众600人,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

(二)干部推动是关键。规划出路径是基础,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机制。

竹溪县成立了产业扶贫领导小组,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名县级领导主抓,加大了对产业发展的力度;
平利县的电商扶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组建电商办,先后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电商建立合作关系。尤其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农村淘宝”合作项目,建立了电商运营中心,在所有贫困村均建立了电商服务站,实现了各方共赢。**年,线上销售1.8亿元,居全省第一。

(三)扶贫方式是重点。只有激发干群创造精神,创新产业扶贫方式,用足用活用好各项产业扶贫政策,产业长短结合。延长产业链,带动增收多元化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五篇_个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五篇_个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