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 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 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格的推理?” 在本书开篇,这些问题就吸引了我的兴趣。带着好奇,我读完了这本书,又被勒庞的先见性所折服。
一、主要思想 在本书中,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的内容:一是群体心理,二是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三是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
在群体心理一卷,勒庞提到了现代心理学所确认的真理,即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影响群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在本卷中,勒庞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具体说来,在勒庞看来,群体有着以下5个显著的特点:
1. 冲动、易变和急躁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乌合之众》 当人以个体的身份行动时,需要调动较多的认知资源,因此所作出的决策往往是慎重而稳定的。但当人身处群体中时,所作出的行动常常是无意识并极大程度上受各种刺激因素所影响的。对此,勒庞这样总结道:“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这也就使得群体的行动更倾向于冲动行事,也更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煽动。正如这次在优衣库的抢购行为,人们可能在意识决定之前,就跟随其他人冲了出去;
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时,人们也更容易情绪激动甚至爆发出肢体冲突。
2. 易受暗示和轻信 “(表现给群体的)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乌合之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身处团体中时,所接受的概念会令你坚信不疑;
但当你脱离集体,回归自主思考时,便会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甚至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受?这就是群体易受暗示和令人轻信的特征。勒庞认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或许这也正解释了古往今来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邪教”如此屡禁不止的原因。在逻辑上不合理的概念利用群体的特性无限传染和增殖,最终以众人的信仰为养料,成为了坚不可摧的“事实”。
3. 夸张与单纯 “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乌合之众》 为什么群体常常给人具有攻击性的印象?比如在优衣库门前蜂拥而上的人群、网络上扎堆“维护正义”的“键盘侠”、甚至为自己权利抗争却失控的游行队伍…… 群体的感情常常是激烈和夸张的,这也与它在思想上的易受煽动性和行动的冲动性相互呼应。群体的情绪极具感染力,其中成员的愤怒与厌恶一旦释放到整个群体中,便会迅速汇聚成暴怒与恨意,形成情绪的巨浪席卷整个群体。
在这里,勒庞认为,不仅是负面情感易于在群体中扩散,许多积极情感也是如此。因此,演说家与表演家需要用极端强烈的情感表现去感染受众,观众也因此会更多地要求舞台上的“英雄”具有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勇气、道德与美好品质。
4. 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对何为真理何为谬误总是心存怀疑,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强大,群体便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乌合之众》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朝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朝代。”实际上,这表现了一种跨越文化与国界的群体心理特征,即对强权的崇拜。
这种强权既可以是具象化的个人统治,也可以是蔓延在群体中的无形压力。群体的权威性往往是不容挑战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使得群体拥有了深刻的保守性。在勒庞看来,这种保守性使得群体“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由此可见,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不仅会对极大制约个体的思想发展,也可能会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当你身处于群体中,需要格外警惕,不要让群体的偏执偷走了你的个人思考。
5. 群体的道德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乌合之众》 当提到群体的道德,你会想到什么?是否有很多残酷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为群体贴上“暴民”的标签?实际上,群体的确可能煽动人们的破坏性本能:比如各种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屠杀行为。但群体也同样能提高成员的道德感,净化个体的道德思想,甚至给予个体难以想象的勇气去牺牲自己,成就更伟大的集体利益。
自远古时期以来,群体便给予人类安全感。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在同伴的保护中安然入睡,或是在彼此的帮助下填饱肚子,“融入群体=获得安全”的公式就写进了我们的基因中。然而,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目睹个体在群体中的消亡,以及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后果时,你是否有能力去挑战自己趋向群体的惯性、重拾个人的理性思考呢?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和自由选择的意志。正因我们彼此不同,才能相互理解与体谅。我们需要群体,我们也一样需要自我。愿我们都能在群体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个体存在。人类彼此的陪伴所迸发出的火焰,不应只是烧光每个自我,而是可以化作温暖的路灯,照亮我们共同前行的路。
在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勒庞提到种族、传统、时间、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是群体一切信念和意见的基础,其中,种族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时间因素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有力的因素之一。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而主要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一切群体动物有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的三大手段来动员群体。群体意见多变,但是群体的普遍信念非常牢固,如果有一种意见赢得了足够的名望使自己能够得到普遍接受,那么它很快便会拥有强大的专制权利使一切事物全要屈服于它,自由讨论的时代便会长久的地消失。
在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中,勒庞提到群体一般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包括无名称的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的陪审团、议会等,同质性群体包括派别、身份团体和阶级。进入无意识状态下、受各种暗示支配的群体被称为犯罪群体。陪审团是唯一不能由任何个人来取代的群体类型,只有它能缓解法律的严酷性。完全由掌握各种学问的人组成的选民,他们的投入结果不会比现在的情况好多少——他们仍将主要受自己的感情和党派精神的支配。议会只是在某些时刻才会成为一个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组成议会的个人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解释了议会为何能够制定出非常出色的法律。
二、 阅读收获 读完本书,开篇所提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为什么博学鸿儒在群体中却只会鹦鹉学舌?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不堪、肆无忌惮?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起严密的推敲?——因为组成群体的个人会表现出下列特点,即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另外,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我感觉勒庞眼里的世界是悲观的。在卷末结尾,他这样写道:“时间在做完它的创造性工作之后,便开始了破坏的过程,不管是神灵还是人,一概无法逃出它的手掌……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它既缺乏统一性,也没有未来,只有乌合之众那一时的特性……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势时,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坏过程。”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勒庞在书中反复提到种族的重要作用,遗传基因的影响等,而且将时间的推移视为对社会问题的良药,认为事物应让其自由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相信遗传的秉性确实会影响人的行为,但后天的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群体问题决定中可以保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做出理性的选择。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在勒庞看来,我们要进入的时代,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群众的声音取得了优势,民众的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只有对群体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才能理解社会法律制度及别人强加的意见作用在群体身上的效果。勒庞所著《乌合之众》正是探索以上群体心理学的奥秘。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席话语权,网络的匿名性更为情绪的宣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幽默的段子会博得网友一笑,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待真相大白时,吃瓜群众才发现事实与推测相去甚远,慨叹自己的盲目跟风。我想正是因为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对群体的研究才成为不会过时的课题。
相信大家一定记得2018年发生在重庆万州的“公交车坠江事件”中成为众矢之的的小轿车女司机。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区一辆大巴车与一辆轿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相撞后,大巴冲破护栏掉入长江。警方随后发布通报,表示正在全力救援,事件正在调查当中。当媒体看到小轿车女司机的照片后,他们按耐不住了。他们说,“肯定是女司机的错,她穿高跟鞋还开车,事故原因就是她逆行。”随后,键盘侠及时赶到,发表诸如“一点交通常识都没有,你的驾照是路上捡的吗?”此类的言论,还有人说,“女司机不可怕,穿高跟鞋的女司机才可怕,穿高跟鞋开车如果还逆行的女司机更是现实中的死神!”一时之间,污言秽语奔向女司机,但事实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吗?并不是。事实上,“平安万州”的官方微博后来发布了最新调查结果,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大巴车突然越过中心实线,逆行一小段,并撞到了正面行驶的小轿车。一瞬间,全国哗然!于是媒体开始删帖,网民开始道歉。可是,网络暴力已经给女司机带来了伤害,对于键盘侠,他们可以说世事无常,生命来来往往;
但对于被喷的人,来日对他们或许并不方长。尽管今天互联网发展迅速,但相关管理却依旧不够完善。在网上,每个人的身份都被隐藏起来,几乎是一个无人监管的环境。因为不用负责任,让这些“网友”一发不可收拾。在网上, 无论说了什么,发表什么样的评论,最多被反驳几句,就算说的是不对的,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任何影响。生活中,如果你这样去用言语攻击别人,可能会让你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在网上,无论你怎么嘲讽,甚至谩骂,都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影响。而被骂的人还毫无还手之力。正是因为这样,网络喷子们在看到了这些消息之后,并不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反而是把自己架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无忌惮的批评。
三、行为指导意义 读完本书的最大收获、最大的行为指导意义,便是要不断发展、完善自身,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够在纷乱中做到理性思考、保持自己的立场。诚然,达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我能想到的方法有以下方面:一、多看书多交流,不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于一方天地;
二、多思考和多实践,培养多方面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留出一些不受干扰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支配,回归个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