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班子述职报告 > 内容

论“朱子读书法”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4 06:11:14     阅读:


   一、问题的缘起
   朱熹,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上说,也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大语文教育家”①。朱子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②其弟子将这些见解大概归纳为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谓之“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对后世影响极深。且抛开其中所蕴涵的“圣贤崇拜”思想,单从阅读和阅读教学层面加以审视,其影响力持续至今,且“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弥足珍贵的价值”③。“朱子读书法”对时下所蔓延的感受性阅读教学取向,也有其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拉开了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帷幕,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构建了一个新的基础平台。借着改革之势,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表达性阅读、迁移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众多“阅读教学新概念”④应运而生。作为“新课标”所新倡导的阅读取向,感受性阅读开始由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其独特价值也在实践中得以展现。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操作中,感受性阅读教学却受到曲解,出现偏差。“实践的偏差仍来自理论的迷茫和肤浅。”⑤感受性阅读教学理论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朱子读书法”蕴涵着丰富的读书理论精华,倘能发微阐幽、得其三昧,对当下感受性阅读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定将大有裨益。
   二、“朱子读书法”的内涵
   “朱子读书法”蕴涵着朱熹丰富的读书理论,而本文仅取其中三条,即“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为论述对象,分别于阅读层面和阅读教学层面上,试论“朱子读书法”对当下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启示。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主张读书要熟读成诵,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方能把握其中意旨,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之后,就要精思,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达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是“熟读精思”的内涵。
   “读书须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读书须虚心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所疑。”朱熹主张读书要“虚心”,就是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⑥。并且,读书“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主张读书还要“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⑦。这就是“虚心涵泳”的内涵。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朱熹强调读书要身体力行,联系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切身的体会去理解其中意味。这就是“切己体察”的内涵。
   三、“朱子读书法”对当下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子读书法”侧重于“如何读书”,在此,感受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也偏向于“阅读”。在阅读层面上,主要讨论的是学生“阅读”的行为,即学生“阅读的方式”⑧。在这一层面,感受性“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诵读”,“诵读”的要义在于“玩味”,而“玩味”则依赖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而达到“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这与“朱子读书法”中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熟读精思:感受性“阅读”教学的方式
   从阅读层面看,感受性“阅读”教学简单、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诵读”,教师“诵读”、学生“诵读”。正如方智范先生所言:“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适当提倡。”⑨
   感受性“阅读”教学非“读”不实,无“思”则浅,其中的精髓在于“读”而“思”之,合“熟读”而“精思”。“诵读”并非简单的一读了之,也非只求能够“背出”,而是反复朗读、反复思考、反复体会,达到朱熹所谓“口即是心,心即是口”的境界,其中关键在于一个“精”字。在朱熹看来,熟读时务必精于思考,用力理会一句一字,深刻体味一句一字所言何意,是何道理。
   感受性“阅读”教学重于“诵读”,熟读成诵,并在“诵读”中“精思”,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在读中思、于思中读,这就是“熟读精思”。
   (二)虚心涵泳: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要义
   在阅读层面上,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的“诵读”,并非简单背诵,也非死记硬背,而是一种“双向的运动”,“它既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⑩在“交融”的过程中,读者须是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不可牵强附会,不可固执己见,以文本为依托,与文本形成主体间的对话,从而体会书中的意思。
   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要义在于“玩味”,在于“虚心”下的“涵泳”。这种“玩味”可以体现在对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关注,也可以用整体把握的方式对一诗、一文加以观照。而不管是局部还是整体,都必须是以文本为中心的反复体味、“反复详玩”(朱熹语),从而深入地去感受其中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最终达到“得它滋味”(朱熹语)。
   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要义在于“玩味”,“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始终以文本以依托,不能因先入为主而牵强附会,通过反复咀嚼、细心品味语言,从而感受思想与艺术的魅力,这就是“虚心涵泳”。
   (三)切己体察:感受性“阅读”教学的依赖
   从阅读层面看,感受性“阅读”教学在于“感受”,在于“玩味”,进而获得文本意义。其中,文本意义一者源自于文本本身,二者则依赖于主体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
   “文本中的字词在读者头脑中激起了与之有关的概念、它们之间过去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潜在的相互联系。而文本的组织结构帮助读者在这些概念复合体中进行选择。”{11}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感受性“阅读”教学需要读者在文本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之间建立起某种意义关联。这正如朱熹所提出的,书中的道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通过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去推究,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感受”与“玩味”,除了依托于文本外,还依赖于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在文本和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之间建立起意义关联,从而产生共鸣,“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品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切己体察”。
   (四)不是全部的课文都适宜感受性“阅读”教学
   在谈及“整体感知”时,王荣生先生指出:“不是全部的课文都适宜‘整体感知(把握)’。”{12}这句论述,对感受性“阅读”教学也是适用的。不是全部的课文都适宜感受性“阅读”教学。新闻、议论文、科技文等类课文,运用理性思维“阅读”教学就比感受性“阅读”教学更适宜。
   同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朱子读书法”所提及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13},所适用的是含“义理”的文本,与感受性“阅读”教学所适用的文本有本质性区别。
   四、当下感受性阅读教学对“朱子读书法”的发展
   “新课标”侧重于“如何教学”,在此,感受性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便偏向于“教学”。在阅读教学层面上,主要讨论的是教师“教学”的行为,即教师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进入感受性阅读状态。在这一层面,感受性阅读“教学”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玩味”,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感受作品。这与“朱子读书法”中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内涵相一致,同时与“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目标、建议也相吻合。

《论“朱子读书法”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朱子读书法”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