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改路,,共筑教育梦
2009年秋季,按照国家规定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序列。为了从容应对这次全新的课程改革,2008年包头一中启动了新一轮的课改准备工作。学校首先确立校长为课改第一责任人,担负起示范、影响、引领广大教师改革探索的使命。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机构,制定学校课改路线图和进程表,在确立学校课程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始了具有包头一中特色的课改探索之路。
课程开发篇
课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选择。新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巨大突破,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学校特色办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开设国家课程外,学校做好了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学生社团的引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工作。在学习课改先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经过反复的酝酿与论证,确立了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分两大类八种:基础类课程(国家必修课、国家选修课程部分、研究性课程、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拓展类课程(校本课程、 学优辅导课程、学生社团)。
基础类课程,由于受到高考选拔因素的影响,学校必须保证完成。但研究性课程、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我们的研究性课程以物理学科教师为牵头人,第一学期进行研究性方法的教学指导,各学科教师发放研究性课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按课题选择组成研究小组,进而以每个学期为周期,主要是利用假期集中进行小组研究。高一到高二年级4个学期完成3个研究性课题,计15个学分。也可以把必修课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延伸到课外,与研究性课题结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部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则由政教处安排军训、国防教育、学校传统教育、社会调查、社区见习、社区建设、社区规划等活动等并在学生的成长记录中一一记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拓展类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包括教师的研发课程(如《老包头故事》、《演讲与口才》等30门)和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如《中国的钓鱼岛》、《中国民族历史与精神》等70门)。网络开放课程的优势在于课程资源丰富,授课、学习时间不受在校时间的限制,有效利用了学生零散的课余时间。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发现兴趣,发展潜能;在选择中发现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优辅导课程则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计算机等学科为有特殊优势的学生开设的深度辅导课程。学生社团(文学社、山曲社、动漫社、清晨乐队等30个)则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主要依据,将爱好者组织在一起有计划、定时间进行活动,并不定期地举办展示活动。
课堂改革篇
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应有这样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中听到学生们的声音,在课堂里让学生们产生自己的思想,还学生学习探究的自主权、话语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的教育目标。
1.改变课堂教的模式
过去考核教师好坏,要看教师讲得是否明白,教得是否清楚。新课程则要看教师是否创设了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是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过去的主讲变为现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同学习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难度极大。为此,学校出台了《包一中课堂教学规范》,对教师的讲练、设问、组织等教学常规提出具体要求。从限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开始做起,要求每节课必须有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的时间。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研讨课——参与中摸索;实践课——规范中提升;汇报课——观察中达标;示范课——重张扬个性;精研课——实践中创新;同课异构——共性中体现差异。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环节不放松,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现在学校又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十二五”课题研究为契机,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运用信息技术适时适度将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利用教师教学博客空间和各种网络终端,与学生建立长效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
2.改变课堂学的模式
教学中,我们坚持凡是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原则。课堂上,一方面硬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看书的时间、练习巩固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对有深度和讨论价值的问题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凡有小组合作学习,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课堂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短时间不能讨论清楚的问题,提前一天布置给小组,课下一起讨论或查资料,课堂各小组直接派代表主讲,教师进行适时地引导和讲评。合作学习小组采用“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男女比例进行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有互补性,便于促进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
3.力求差异化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允许他们在课堂上按照不同的节拍,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功体验。要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要鼓励冒险也宽容失败,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也可以给特殊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机会,注重课堂学习还要关注课外活动的延伸。
总之,改变课堂是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学有所获的平台。
教研引领篇
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索研究。鉴于此,2009年学校实施了“包头一中全员教科研行动”。整个实验有班主任管理课题10个、教师教学研究课题20个。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研促教,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更高要求。我们的理念是,研究是一种态度。教师即研究者,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顺利立足教师职业,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走向职业发展高峰。教学即研究,只有研究才能教得更好,教得更有意思。问题即课题,教师的课堂教学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和问题,抓住这些困惑和问题,从小、从真、从实研究教学,破解新课程改革难题才是最实在最有用的教学研究。这是一场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参与推进的全员行动。教研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新课程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到目前为止,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结题并获自治区优秀课题奖;《生活实例对数学教学的辅助研究》等三个课题在包头市立项。学校物理、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基本成熟,历史、地理学科的学案教学法也在各年级推广运用,生物学科的“导—学—练”教学模式正在提炼总结。“全员教科研行动”把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育研究和学生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让学科组的教师、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构成一个学习的团体,更便于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成果展示篇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在拼搏的路上不断收获着播种的喜悦。近三年学校的高考成绩不断刷新,尤其是名校率年年有所突破,基本实现了低进高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在成长,通过学校拓展类课程中学优辅导课程学习的学生成效显著,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数显著上升,在体育、艺术等学生社团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都走进了自己向往的高校大门。
教师在进步,新课程课堂改革为教师的进步搭建了一个平台,从2009年至今,学校有30多位中青年教师在全国、自治区、包头市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有13位教师被包头市教研室聘为中心组成员,生物教研组被自治区预定为学科教学样本示范组。
学校在发展,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自治区体协“优秀会员单位”。学校连续被评为包头市“高中教育教学优秀学校”、包头市“学科竞赛”优秀学校、“包头市高考突出贡献学校”。
教育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要巩固、扩大现有的改革成果,还需继续努力,不断破解难题。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始终不能改变的是以人为本,这是新课改的实质,是实现我们教育梦的根基,也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