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特写】 特写镜头
(一)特写的含义和特点
什么是“新闻特写”,人们对此见解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新闻特写成为许多媒体都竞相采用的主要文种。特写好在突出局部,好在栩栩如生,好在既有新闻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
1.特写的含义
什么是新闻特写?
美国的丹尼尔·威廉森教授为特写下的定义是:
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特写写作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美国教授阿伦森在他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一书中说:
特写,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社会事件。(见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下卷210页)
美国名记者朱尔斯·洛在他的工作经验报告中,通过与消息的比较来阐明什么是特写,他说:
消息性报道是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特写则告诉读者那里的情况可能会怎样。消息性报道讲的是一个人说了些什么;
特写讲的是什么样的人说了这些话。消息性报道告诉人们的是形势的状况;
特写告诉人们的是这种形势的由来。(《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页)
另一个美国名记者海敦主要从功能方面来认识特写,他说:
“特写”一词还是有用的,它可以将纯新闻报道和非纯新闻报道区别开来。
特写可以带感情,可以幽默,可以写不平常的事,还可以写怪诞的事。特写可以提供知识,也可以是趣味性的。关于政治集会的特写可以绘声绘影,五光十色。(见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下卷210页)
在苏联时代,高尔基等人也曾提出和阐释过特写这一概念,不过,他们的观点跟新闻学的距离较远一些。高尔基本人的说法比较简单:“特写是介乎研究性论文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作品。”这几乎和新闻没有关系。但名记者波列伏依在《论报纸的特写》一书中,基于高尔基的观点作了下列阐述:
特写就成为一种独具风格、武装报纸的文艺体裁,它跟其他政论体裁的不同之点,是在于含有艺术的形象的描绘成分,它和其他文学体裁的不同之点,是在于它是根据具体的事实,含有政论文章和研究性论文的成分。(波列伏依:《论报纸的特写》,第8页)
波列伏依把特写解释成新闻和文学的两栖文体,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含有政论文章和研究性论文的成分”的说法,却很难让人赞同。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特写”这一文体呢?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尝试着给特写下这样一个定义:特写是运用描写的手法报道一个特定场合中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特别讲究形象性和趣味性,并以局部强调为鲜明特色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为现实的精彩瞬间拍摄的特写镜头。
2.特写的特点
(1)特定场合和局部强调
这是特写在取材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写“特”在哪里?主要“特”在强烈的瞬间性和场面感上。特写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上成点,在空间上也成点。就是说,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我们在定义中所说的“特定场合”,就是强调的这一特征。时间和空间的局部性使这种文体有一种特有的“局部强调”性质。
(2)运用描写手法
特写有着消息的快捷和通讯的生动,快捷是得力于选材集中,生动则要依靠描写手法。这是特写和消息的重大区别:消息主要用叙述,特写主要用描写。例如:
一些过去的冰球运动员操纵着绿色和金色的绸龙在冰上翩然起舞。在两只橘黄色狮子的肚子里,各藏着一名运动员。两头狮子随着扩音器播送的音乐激烈搏斗。音乐中锣鼓声震耳欲聋,在宽阔的湖面上回荡。
观众最喜欢的节目是“老鹰抓小鸡”。扮演老鹰的是61岁的陆洪义(音译,下同),他的56岁的妻子那金花则扮演保护小鸡的母鸡。扮演小鸡的是20多个青年和儿童,最小的才4岁。
“这些年轻人滑得不错”,观众这样说。每当有表演者摔倒的时候,他们就爆发出同情的笑声。
──美联社1980年1月13日电《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
在消息中,这些描写就要被形象性细节性较弱的叙述来代替,很可能写成这个样子:在锣鼓声中人们进行了冰上表演,有龙舞和狮舞,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老鹰抓小鸡”。
(3)讲究灵活性、趣味性和幽默感
特写的笔法要比消息灵活得多。由于文体性质的限制,消息的文笔通常是比较拘谨的。而特写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创作性,在表达方式、表现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都不拘一格,作者可以较多地利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特写也不像消息那样严肃和凝重,如果所写的题材允许的话,它会有较多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外国记者有时还拿总统开玩笑。
布什尝试用法语对话
法新社肯纳邦克波特1989年9月1日电 自从今年2月在渥太华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就曾说过他再也不愿在公共场合学着讲法语了。但是,8月31日他当着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的面又勇敢地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
马尔罗尼总理在对美国肯纳邦克波特的布什总统的家乡进行了24小时的私人访问之后,他按照加拿大的习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谈了他同布什会谈的结果。布什总统用法语说了一声“谢谢”。但当一位加拿大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用法语来回答他的问题时,布什总统却断断续续地回答说:“不。我不想试了。我记得在渥太华的教训。”这后一句比较复杂一点的话还是用英语说的。后来在接见一位加拿大女记者时,布什又用法语对她说:“夫人,您有问题要问我吗,或者别的……”后面的话简直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了。
人们记得布什总统在今年2月10日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访问加拿大首都时,曾试图用法语来说明天气很冷,结果说成了“天气像地狱一样的冷”,这句话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布什总统承认,他的惟一的一门外语——法语的学习还完全处于“书本阶段”。
这善意的调侃其实并不损害总统的形象,倒写出了总统颇具人性的平易的一面。
3.特写的类型
从特写所体现的新闻价值着眼,可分为三种。
其一,新闻性特写。
新闻性特写是对当前公众感兴趣的事件所作的时效性很强的特写性报道,往往以“侧记”和“花絮”的形式出现。
其二,趣味性特写。
这种特写不关心热点新闻,没有明显的时效性,常以奇闻趣事为题材,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和娱乐心理。如《装了假牙的狗》。
其三,实用性特写。
强调生活性和实用性,也没有明显的时效性。如199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市场专题”刊登的《皮衣变轻了》和《小棉衣古韵新曲》。
从特写的题材角度出发,可分为四种。
其一,人物特写。
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如合众国际社记者写中国蓝球运动员穆铁柱的《快乐的巨人》,美联社记者写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清朝贵族:我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也有写反面人物的,如新华社记者写四人帮受审时狼狈模样的《在被告席上》。
其二,事件特写。
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断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如美国记者威廉·劳伦斯随美国飞机到日本长崎投掷原子弹之后写下的《原子弹摧毁长崎》,对飞行过程和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作了详细的描写。美国记者威廉·克莱格的《日本投降》,对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接受日本投降仪式的场面作了细致的刻画。
其三,景物特写。
景物特写跟风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对场面的描写。例如1999年10月4日《中国青年报》《“节越热闹,花市越红火”》一文,就是一篇景物特写,请看片断:
10月2日下午,位于北京花乡的玉泉营展销厅。
“看看这花篮,康乃馨、天堂鸟、菊花。送朋友多合适,80元。”年轻的女老板热情地介绍。更有意思的是“国旗当成鲜花卖”——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花篮里。“这种花篮这两天买得很快。”
旁边的卖花的小伙子招呼:“这个插花叫‘小家庭’。”“小家庭”是三朵康乃馨。
利用花市的繁荣景象写出了国庆节的喜庆气氛。
其四,专题特写。
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如198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棉花,棉花……》一文,描写了农民家里棉花堆积如山,棉纺厂却没有原料的奇怪现象,并揭示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棉花收购价格太低。1999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上的《在伍家沟听故事》,对一个人人会讲故事的“故事村”作了专题报道。
(二)新闻特写的写作
1.开掘好的题材
丹尼尔·威廉斯在他的《特写写作技巧》一书中说:
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像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
……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好的特写素材。
他实际上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光有生活还不够,还需要观察和一定的想像能力。当然,真正发现好的特写题材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易如反掌”,真像他说得那样,新闻写作岂不成了做游戏一样轻松的事情?
到底哪些东西适合做特写?我们不妨听听另一些美国学者的建议:
1. 不平常的情况。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 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
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例如可以写市政厅外面街角那个卖报的残疾青年。……
3. 带有戏剧性的情景。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倒霉的事情、与野兽搏斗的英雄、受迫害的人,等等。
4. 指导性的文章。关于麻烦事、食谱、健康、礼节、集邮;
花卉栽培、木工技术以及对其他各种各样事情的建议——以及对公民投票的建议。
5. 信息。统计数字、各种分析、各类纪录、历史综述、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情况的类比和对照、人物传记等等。(朱利安·哈瑞斯等:《全能记者必备》,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这些建议也许并不是最全面最可行的,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帮助。对我们这个正在朝气蓬勃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来说,建设的成就、经济的发展和能够反映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景物,只要它是集中的、生动的,都可以成为特写的题材。
2.注意运笔技巧
特写是一种技巧性较强的文体。在运笔写作时,可运用这样几种技法:
(1)安排趣味点
一篇特写中,总要有一到数个趣味点。趣味点就是新异精彩、生动有趣、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地方。这是特写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特异之处。没有趣味点的特写是乏味的。趣味点可以是显示人物独特个性的细节,可以是事件的某个关键之处或出人意料的转折之处,可以是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异点,可以是某种反常现象。下面一小段文字就是《日本投降》一文中的一个趣味点:
重光葵掏出钢笔,目不转睛地瞧着桌子上的文件,似乎有些茫然。
这时,麦克阿瑟严厉地说:“苏士兰德,告诉他在哪儿签字!”苏士兰德参谋长走到桌子旁,指点重光葵签字的地方。这位外相很难为情,脸孔涨红了。他低下头去签字,这时是十时零四分。
短小的特写,可以只有一个趣味点,但一定要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能出现太早,那样后文难以吸引人继续阅读。也不可太晚,让读者已经失去耐心还没出现。至于在什么地方出现才是合适的,那要因事而定、因文而定。较长的通讯,不能只有一个趣味点,而要有较多的趣味点相互呼应。这若干个趣味点中有一个是中心趣味点,其他的趣味点分布在它的前后。
(2)工笔、白描,文字作画
特写中的描写用得比较多。描写又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白描,主观性描写、客观性描写等多种手法。这里只强调一下工笔和白描。前面早已介绍过,工笔就是细描,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写法。这在特写用于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的时候,不妨适当采用。不过,在特写中使用最多的,还应该是白描。白描是简笔勾勒、遗貌取神的一种描写方法,文字比较简练朴素,但能够传达对象特有的神韵。特写毕竟还是新闻,不是小说,白描应该比工笔更受重视。
不管是工笔还是白描,都是在用文字作画,都要以表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为目的。
(3)制造气氛和情调
在特写中,作者还要常常运用弄引、铺垫、烘托、渲染等方法,制造特定的气氛和情调,在此基础上再描绘相应的人、事、景、物。如《日本投降》中的这样一些文字:
今天,威廉·赫尔赛海军上将的旗舰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心。他下令将这艘战舰特意修饰了一番,并装上了一件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文物。来宾们看到,军舰上有一面褪了色的美国国旗。92年前,即1853年,这面旗挂在马修·比里指挥的军舰舰首驶入东京湾。……
此时,电影摄影机沙沙转动起来,记者们忙着咔嚓、咔嚓地拍照,日本人表情紧张,等待仪式的开始。……
这些文字表达的内容不是特写要表达的主要事件,但是,主要事件离开这些必要的烘托和渲染之后就会使去不少色彩。
【 例 文 】
新闻特写:黄河开凌
新华社记者 丁 铭
春到黄河,河开冰动。黄河像一条刚从“冬眠”中苏醒的巨龙,破冰成汛,挟凌而下。
在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拦河闸下,凌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三盛公枢纽位于九曲黄河上游的最大一曲,北依河套平原,南临鄂尔多斯高原,形如一把利剑,将汹涌澎湃的黄河拦腰截断,引导桀骜不驯的黄河水为两岸人民造福。
记者近日在这里看到,随着黄河凌汛的到来,河面宽了好几倍,上游漂浮下来的流凌,大的像篮球场,小的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雪莲花,重重叠叠,相拥相撞,不时发出“咔咔”的响声,旋转着向下游漂去。
一些在拦河闸上观看冰凌的专家告诉记者,今年是文开河,凌块较小。如遇武开河,这里水鼓冰裂,震耳欲聋,场面更加壮观。黄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王继军说,由于黄河开河场面雄伟,每年开河时,都有不少人前来观看,在拦河闸看开河已成为三盛公枢纽的一景。
黄河开河后,温暖的河水挟带着数不清的小鱼、小虾,引得成群的天鹅、鸿雁、野鸭等候鸟旋舞、觅食。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每年黄河开河期间,都有大量的候鸟随汛而来,最多时一群有几千只,其中多数都是政府重点保护的天鹅、鸿雁等珍禽,当地因此流传着“七九河开看天鹅,八九雁来听雁鸣”的民谚。
这些候鸟是在南方度过了漫长的冬季后,迁徙北方西伯利亚地区途中路经此地的。由于长途跋涉,候鸟需要在中途补充食物以增强体力,而黄河在开河过程中,大量的鱼虾随河而下,恰好为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就出现了“冰河融化、百鸟争鸣”的奇特景观。
为了保护这些长途迁徙的鸟类,近年来,沿黄地区政府明令禁止两岸捕杀鸟群,特别是对天鹅、鸿雁等重点保护鸟类的聚集区,划定了特殊的保护范围,随汛而来的鸟类因之逐年增多。
凌汛之夜,在内蒙古黄河两岸的防洪堤上,点点篝火伴随着开河的涛声,当风跳跃,在黄河两岸形成迷人的夜景。
在乌拉特前旗先锋河道管理段的一个护堤点旁,记者遇到了35岁的护堤员张二荣。他长着一副方脸盘,两道抬头纹,看上去要比他实际年龄大一些。他说,每年开河期间,他们都要日夜巡堤查险。为了驱走夜晚严寒,同时也为了避免天黑不慎掉进冰冷的河水中,他们便在护堤点周围点燃几堆篝火。
张二荣的护堤点是建在黄河大堤旁土台上的一间50平方米的小房,他和妻子李和霞就常年住在这里,是黄河沿线有名的“夫妻护堤点”。张二荣告诉记者,常年生活在防洪堤上,已使他们习惯了篝火伴星光,堤上听涛声的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黄河防凌前线指挥部负责人郑春茂对记者说:“过去,由于堤防质量差,每年凌汛期间,河水淘堤、串堤、决口等险情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堤防不断加固,防凌措施逐年加强,凌汛险情大大减少。”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