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师述职报告 > 内容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22 06:13:34     阅读:


  中国稻作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成功表现之一。开展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话语体系的民族文化力和国际张力。对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展开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准确认知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籍此探寻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关键路径,为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一、中国稻作文化的历史考察
  中国拥有古老的稻作遗迹和极其丰富的稻作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强烈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韩文化的底层文化中,距今三千年经由域外传入的无文土器文化实源于中国长江下游百越民族地区,在服饰、饮食、民居建筑、婚俗等方面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中国传入韩国的稻作文化改变了韩半岛原有的文化风格。中国稻作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北九州地区先民利用与中国大陆先进文化交流的契机,学到中国大陆稻作文化的先进经验,成为日本最先掌握生产更多粮食的稻作农耕方法的群体,中国稻作文化加速了日本社会形态的转变,影响了弥生时代日本农耕祭祀等。中国与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代,唐宋以后,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中国和东南亚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使得中国和东盟之间交往的领域遍及稻作技术、民俗文化等多个层面,促进双方稻米生产和稻作文化的发展,进而形成许多共同又各具特色的稻作文化。兼具物质文化交流与精神文化交流双重特性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充分见证了历史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二、中国稻作文化的现实关照
  1.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全球粮食需求尤其是杂交水稻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自主创新且领先于全球的重大技术,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突出贡献。当前,全球饥荒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粮食需求量依然巨大。中国杂交水稻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贡献及其在化解全球粮食危机中十分可观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都是中国稻作文化公共话语权空间扩大的体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杂交水稻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中国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与中国稻作文化传播相辅相成。杂交水稻产品的株系、质量等是硬条件,中国稻作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则是软条件。要夯实中国杂交水稻国外推广的技术与文化基础,进而实现不同类型的生活与情感方式的交融,就要借力于中国稻作文化的包容及其与其他文化的互补。
  “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并提出生产要素对外输出,这是谋求将技术、资金和产能等优势转化成共赢发展动力,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战略构想。中国稻作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外传播的内容之一。
  2.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行性
  中国稻作文化的比较优势显著。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稻作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适应当代社会,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农耕文化,是“中国模式”优势和魅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稻作文化的本质决定了中国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坚定道路自信、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國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具有一定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缓解全球饥荒过程中,中国稻作文化向全球展示了实力和比较优势,对外传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及其给各国民众带来的福祉,是新时期中国稻作文化的重大现实作用,既体现了中国杂交水稻推广者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也体现了中国稻作文化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情况
  当前,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基于不同层面展开。在政府层面,政府出台诸如《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条文,推动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对外传播与交流途径和方法不断拓宽,例如,中国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共寻“那”(壮语:“稻田”之意)文化根源。在企业层面,通过培训班、论坛、科技合作等形式,传播中国稻作文化。如隆平高科在东帝汶、菲律宾等国开展援外培训,在当地挖掘、培养跨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在民间层面,通过电视专题片、文学作品、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外传播稻作文化,例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拍摄电视专题片《禾下乘凉梦》,有力地推进了杂交水稻“文化之旅”。
  尽管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成果丰硕,但仍有许多不足,亟待完善。一是对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当前中国稻作文化在海外传播主要是以杂交水稻等工具性形态输出,稻作产品的商品属性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是,中国稻作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理论界和产业界大多从杂交水稻等作物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等层面探讨中国稻作产业在国外发展问题,对于提升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迫切性认识较为模糊,对多主体多维度系统推进中国稻作文化跨文化适应性传播缺乏思考,还没有形成稻作产品输出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的对外传播主体意识。长此以往,将形成单纯依赖杂交水稻等作物对外输出的惯性依赖,放弃在稻作文化领域的比较优势,对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来说也是个损失。二是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待提高。在中亚和非洲,由于国情、宗教信仰和习俗社情等存在差异,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着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信息符号以及道德等方面不一致的现实,国别之间多种要素的差异影响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三是中国稻作文化尚未用活新媒体。当前,中国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大众传媒展开对外传播,而是同时通过中国农业博物馆等视频、音频多维度信息展示,以及以中国杂交水稻等作物为主题的访谈节目,对外传播中国稻作文化,但是总体来看,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微信等新媒体使用的水平偏低,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的实时性、开放性、自主参与性、深度交互性还不足,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