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班的冷思考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高中国际班日趋火爆,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送孩子前往就读。然而,新华网“新华视点”一项调查发现,一些国际班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教学质量堪忧。对于国际班乱象,舆论呼吁加强监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际班应该根据举办者的性质、招生培养模式,实行不同的监管;提高国际班的质量,还离不开受教育者及家长的消费理性;因为绝大多数国际班属于教育培训,其公信力和办学地位,需通过市场竞争确立。
国际教育成“新宠”
随着出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国际教育已成为中国家庭的“新宠”。为适应家长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机构、私立学校,甚至公办学校开始涉足国际教育。五六年前,公办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国际班还只是个别现象。但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400多所公办高中成立了国际班或国际部,还有近200所私立的国际学校。上国际班已经成为家长从孩子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计划的大事。大学本科就出国留学已是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教育国际化被很多省市纳入发展战略,上海、北京、湖北等地明确提出支持或扩大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批高度整合的国际化课程,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在相关政策推动下,以沿海发达地区示范性高中为代表的优质高中,为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创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纷纷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是高中国际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0年上海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全市51所示范性中学有24所开办了高中国际班;其中范高中国际班的学生已超过学生总数的10%。
从2008年起,北京公办高中开始大批申请举办中外合作项目班,并由北京市教委逐年审批。目前,通过国际班项目审批的中学仍集中在示范高中,数量也仅占全市68所示范高中总数近四分之一。但由于举办学校多集中在备受社会关注的名校,且受到留学大众化趋势影响,公办高中的国际班也逐渐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追捧。高中国际班规模日益增大,满足了人们对优质教育的多元需求。而对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回避国内高考竞争的压力,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国际班的现实理由。2011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合麦可思的调查显示,在有出国意向的高中生中,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其次是“增强职业竞争力”(38%),理由为“逃离国内升学压力”的占19%。
收费管理办法缺失
国际班教育受到追捧,其学费自然也很高。尽管一些家长不在意学费支出,可高中国际班的学费着实不便宜。多年来从事国际课程引进和研究的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说,高中国际班的办学成本,主要取决于国际课程类型,取决于所配置的教师及管理团队,尤其是外教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外教的工资从8千元到2.8万元不等,外籍教学管理人员的工资则更高。如果学校聘请的外教数量多、质量高,课程体系更优质,则成本较高,学费较贵;反之,则成本低,学费自然就会下降。
“现在高中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还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机制,外籍教师的人数、工资怎么计算等,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高中国际班收费不统一,比较混乱。”受教育部委托针对高中国际班现状进行调研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说。事实上,国家或地方关于高中国际班收费管理办法的缺失,已成为困扰高中国际班办学的难题。由于政府层面没有可操作的指导文件,高中国际班办学成本的核算、经费的收取以及使用,都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因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于家长来说,不清楚孩子读的国际班为什么这么贵,包括哪些收费内容,到底值不值。
部分高中国际班存在乱收费现象。学费表面上很低,但额外的收费项目却并不少,针对学生参加语言培训、申请学校个性化指导服务以及寒暑假短期出国等收费或代收费,项目繁多,数额巨大,其收费标准有没有得到审批,不得而知。对于学校来说,政策法规方面的空白,也让一边高收费、一边利用公共资源办学的高中国际班,始终难逃挤占公共教育资源、为少数人举办营利性教育的嫌疑。有专家指出,高中国际班的高收费,将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或困难的学生拒之门外。示范高中的优质学位本就十分有限,现在却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办国际班,满足富裕家庭子女需求,客观上挤占了优质师资和办学资源,事实上造成了入学机会的不平等,违反教育公平。
正因如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曾数次提交公办中学不应举办国际班的提案。他认为,公立高中办国际班相当于部分人通过多交钱,占用本应公平分配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变相的择校。教育部门审批公立高中国际班应当谨慎,少批甚至不批,把这项职能交给民办教育机构。
不过,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指出,高中办国际班是否会带来教育公平问题,关键取决于学校对国际班的定位和实际操作。与其过多质疑其合法性,不如更多关注其规范运行问题。鉴于公立高中国际班管理制度的缺失,教育部门应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对国际班的举办资质、课程引进和收费政策逐步加以完善。
“洋应试”缺乏监管
袁桂林表示,公立高中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是要借此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高中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培育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最终让我国的高中教育能够走出去、国际化。不过,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的高中国际班面临着重重困难。
据了解,很多高中开设国际班的目标并不明确,多是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挣钱、赢得名誉,或者满足社会需求,较少考虑国际班的教育效益,如推进教改、课改,促进学校国际化。由此也导致这些国际班办学相对独立,国际班与普通班的师资、课程、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方面难以充分互通共享,国际班的优质资源无法在全校形成辐射。
高中国际班沦为“洋应试”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短期内提高孩子的托福、雅思等语言类考试成绩,许多家长甚至要求学校从高一开始停开其它课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平时成绩和出勤率则弄虚作假,将引进国际课程硬生生变成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在广东、南京等地,有部分高中为了赚钱、赢得名声,扩大国际班的规模和种类,甚至一所学校开设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全不顾师资能否跟得上、教学质量是否过关,只为抢夺生源创收,严重违背引进国际课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