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会议主持 > 内容

对德育模式问题的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1 06:08:20     阅读:


  摘 要:德育模式就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当代西方对德育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四大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德育模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代中国德育工作者应深入认识和研究西方的德育模式,提高我国德育模式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德育模式;西方德育实践;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101-02
  
  一、“德育模式”研究概述
  
  对德育模式的探索既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实践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德育模式”的概念提出过自己的理解。在国外,某些学者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德育活动中对德育事项进行关心、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它包括有关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改革实验的开展以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学者们对其定义也有一定探讨。如有学者认为,“德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体系,它可以是现实德育原型客体的再现,也可以通过假设而构建”,[1]认为它就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德育过程组织方式加以简要表述,以供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2]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3]等。再如,还有人对德育模式进行了整体观照,并归结出了四种理解方式,即理论、结构、策略统一模式内涵观,主题、目标、条件、方法、程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结构观,简化、指导、预见、系统、改造的模式功能观,以及突出主体与个人、重视能力培养、强调理解与交往的理论倾向观等。[4]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重构“德育模式”概念提供了认识之源。
  
  二、“德育模式”概念的重构
  
  学术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的事业,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创新是每一位学者的使命。总览学者前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模式”,就是指在对某种活动进行程式化处置、加工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或者说,它就是一类事物中定型化的活动形式结构。一般而言,称之为“模式”的事物往往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模式既可通过简单知觉过程反映出来,也可经过复杂思维类推过程抽象概括而成。因而,模式能为同类事物或活动提供可资借鉴与应用的一般操作程式和活动结构形式。所以,只要构建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我们就能有效指导人们实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5]在“模式”新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德育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其两栖性、理论实践兼具性,因此,德育模式不同于德育方法组合、德育方式、德育理论翻版,而是以一定德育理念贯串起来的德育活动的具体样式。换言之,一定德育模式都是出自德育实践,并经过特定德育理论整合过的德育活动范型,而非一些简单的德育策略的排列与组合。如果是这样的话,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组合之间就失去了本质的区别。正是基于这一点,并结合上述对“模式”概念的分析,在此我们主张:德育模式是从一定德育理论出发,通过对一些德育实践策略、思路、方法进行整合、加工、重组而构成的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
  
  三、当代西方德育模式探索
  
  要深入理解德育模式的内涵,我们有必要以西方流行的德育模式为例对之加以探究,以求从实践角度为德育模式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具体化的认识视角。可以说,当代西方德育模式就是对德育模式内涵的生动再现,就是对德育模式概念的延伸和补充。目前,在西方比较流行的几种德育模式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和关怀模式,它们在相得益彰、取长补短、相互构成中汇聚成了当代西方德育实践的主流,标志着德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模式认识的新高度。
  首先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专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等人在皮亚杰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德育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以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判断活动为途径,以发展学生道德推理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目的的德育模式。其基本思路是:让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来确定德育内容,再运用富于道德冲突的交往活动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给学生创造道德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思考高于他们现有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进而引发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形成高一级的道德推理方式,最终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判断的水平。
  其次是价值澄清模式。该模式的产生是和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价值澄清学派密切相关的。该学派以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西蒙等人为代表,他们生活在美国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特殊时代。随着多样化价值观的出现,价值冲突现象与日俱增。为此,许多美国公民期待在多样化的价值观下保持自己独特的价值立场和选择价值观的自由。与之相应,人们渴望澄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立场,这就直接催生了价值澄清学派的产生。价值澄清模式是该学派在德育领域内的再现,它是一种尊重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价值观的权利,以培养学生对价值观的反省能力、选择能力为重点的德育模式。
  再次是体谅模式。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欧美流行的一种德育模式,其代表者是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关心、体谅他人的品质为目的,重视道德体验,以对具体道德情景的讨论为途径,以构建和谐的道德关系为重点的德育模式。该模式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们所编著的系列德育课程的教材——《生命线》及其教师参考用书——《学会关心》之中。概言之,体谅模式反对那种过于偏重理性和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强调把德育活动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强调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关心,重视对学生道德体验、道德动机的培养等,这都是其他德育模式难以与之相比拟的。
  最后是关怀模式。它的形成是与关怀伦理学的兴起密切相关的,关怀伦理学就是该模式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等人开始对柯尔伯格的公正伦理观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柯尔伯格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观忽视了对女性的研究;男性思维是以公正为道德取向的,而女性思维是以“关怀”为道德取向的。在此基础上,关怀伦理学得以形成。后来,内尔·诺丁斯等关怀伦理学家发展了吉利根的思想,并将之用诸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之中,这就导致了德育的关怀模式的产生。该模式是一种以女性的道德思维方式为背景,以关系性自我的培育为目的,以重视道德情景、道德情感为特点的德育模式。
  上述德育模式代表着西方德育理论家及实践家进行德育探索的基本成果之一,它们构成了当代德育研究者开展德育模式探究的基础。应该说,充分、深入地反省这些德育模式,对于我们理解、创新、发展德育模式,形成具有我国特色、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学者用生动的实践为我们阐释了德育模式的丰富内涵,成为链接西方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一座桥梁。
  
  四、结论
  
  德育模式是什么?哪种德育模式最具科学性与实效性?这一问题事关当代学校德育改革的成败,学者必须对之尤其加以关注。从“模式”到“德育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德育模式始终体现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重构德育模式的科学内涵,用德育实践探索来诠释、发展、完善德育模式,是世界各国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议题之一。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联系西方德育实践模式探究的鲜活实例,我们可以把握以下三个重点:

《对德育模式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对德育模式问题的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